盛唐一世的前前後後,貫穿始終的是“名君”的治國方略,不論是勵精圖治的太宗、巾幗不讓須眉的女皇,還是精誠守業的玄宗,他們一生的起起伏伏就是最值得關注的焦點。
共生的暴君與聖主——非議楊廣、李世民
號稱一代聖君的貞觀天子李世民,與被稱為暴君的隋煬帝楊廣,在所作所為上,是驚人的相似,兩人都有殺害兄長的惡行,也有征討高麗的敗仗,但他們的曆史評價,何以如此的不同?難道,僅僅是因為他們的下場不一樣?讓我們來比一比,看一看。
戰功及軍事能力比較
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十月,隋文帝命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率領90個總管,大軍52萬,兵分八路,從巴蜀到東海之濱沿長江數千裏的戰線上,向陳發起總攻。諸軍皆受晉王楊廣節製,又以高熲為晉王元帥長史,主持軍中事務。十二月,楊素率舟師出三峽,乘夜偷襲陳守衛長江險要的水軍,順流而下,直抵漢口。其他各路大軍也都先後兵臨長江。
當伐陳的大軍在長江沿線布開陣勢之後,晉王楊廣元帥府的長史高熲還與行台吏部郎中薛道衡分析起了成敗之理。薛道衡以一介書生,道出了令長於謀略的高熲頗為歎服的必勝之理。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初一,當陳後主朝會群臣之後昏迷不醒的時候,賀若弼利用敵人的麻痹心理,自廣陵引兵渡江,陳兵竟然沒有發現。韓擒虎率500人夜渡長江,守者皆醉,順利地占領了采石磯。當建康朝廷對於麵對隋軍的進攻應該采取何種行動久議不決的時候,賀若弼已於正月初七日攻克京口(今江蘇鎮江),進據鍾山。韓擒虎也已經率軍屯駐到了建康城外的新林。一向怯懦的陳後主嚇得日夜啼泣,建康朝廷陷入了一片慌亂之中。正月十二日,賀若弼率領8000甲士大敗****,俘陳將蕭摩訶;韓擒虎自新林向建康城內進軍,在歸降的陳將任忠的帶領下,領兵直入朱雀門,進至宮廷所在的台城。陳後主在感歎了一番“非唯朕無德,亦是江東衣冠道盡”之後,不顧群臣的諫阻,帶著張貴妃、孔貴嬪倉皇逃入後宮景陽殿的枯井之中,隨即被隋軍俘獲。陳朝至此宣告滅亡。
開皇十年(公元590年),陳朝舊地出現了大規模的叛亂行為。隋文帝任命楊廣為揚州總管,並任命楊素為行軍總管,帶兵平叛。他們采取了軍事剿滅與政治攻勢的雙重手段,迅速平息了叛亂。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突厥達頭可汗返回漠北,招兵貯備攻隋。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隋文帝命楊廣為靈武道行軍元帥,楊素為長史,討伐突厥,得勝而歸。
隋煬帝楊廣大業末年(公元618年),李淵先後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太原留守,負責鎮壓今山西地區的農民起義和防備突厥,李世民隨父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當時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力量日益壯大。李淵、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將亡,遂於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晉陽起兵,接著南攻霍邑(今山西霍縣),西渡黃河,攻取長安(今陝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淵以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左三軍;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右三軍。
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自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起,秦王李世民親自指揮了三場大戰役:一、破李軌,平定隴西割據勢力薛仁杲(薛舉之子),鏟除了唐王朝來自西北方麵的威脅;二、敗宋金剛、劉武周,收複並、汾失地,鞏固唐王朝的大後方;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剪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軍事集團,取得了唐代統一戰爭決定性的勝利。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迎接。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冬十月,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食邑增至2萬戶。高祖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楊廣是隋朝滅陳統一全國戰爭的實際指揮者,戰功很大。而李世民在李唐王朝取得天下的幾場關鍵性戰役(如對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役)中,也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戰功這一點來說,兩人能力相當,都堪稱一代名將,少有敗績。不過,一定要分出個高下的話,還是李世民略占上風,因為李世民指揮的戰爭有很多是以弱勝強,而楊廣成就最大的伐陳之戰是以大欺小。
奪位權謀及親情比較
封建社會的繼承法,是嫡長繼承,而楊廣和李世民兩個人,都是嫡次子,在他們的前麵,都有一個合法的皇太子擺在那兒,所以,他們要通向皇位,就必須搬掉前麵的攔路虎。楊廣選擇的是和平手段,李世民則選擇了暴力手段。
楊廣為人城府很深,他知道要想取代哥哥做太子,就要先得到父母的歡心。或許,得到母親獨孤皇後的支持更為重要。隋文帝是個“妻管嚴”,對妻子獨孤皇後又愛又怕,曾經在新婚之夜就向她許諾,將來決不看別的女人一眼。那時他還沒做皇帝,這種諾言遵守起來也不難。後來他登基為帝,建立了隋朝,獨孤皇後仍然看得他很緊。天天上朝的時候和他一塊兒去,退朝的時候也等著他一起回來,好讓他沒有機會與後宮嬪妃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