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論起軍法,於禁後來做了關羽的俘虜,苦苦哀求饒命,後來輾轉到孫權那邊,再回來,一直那麼心安理得地活著,這個又算什麼?
對待自己的故交,還有一個人,也是相當缺德,隻不過人們通常隻看到了另一個人缺德的一麵,而對這個人的缺德之處,比較忽略。
《三國演義》對這一段描寫得相當精彩。許攸小時候和曹操是哥們兒,官渡之戰的時候,本來在袁紹手下做事,他發現曹操這邊的糧草吃完了,不是向袁紹報告,反而跑到曹操那邊去,告訴曹操,可以馬上派兵到烏巢去搶糧。曹操也不含糊,馬上出動,搶了烏巢,最終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許攸立了這一功,很得意,後來經常在眾人麵前對曹操說:“要是沒有我,你能得冀州嗎?”曹操表麵上不動聲色,實際上心裏不高興,後來實在忍不住,就把他抓起來殺了。
《三國演義》的這種說法,讓人很沒有辦法理解,許攸首先是曹操的哥們兒、故交,又立有大功,僅僅有一點兒不知進退,曹操就把他殺了,這曹操也太缺德了吧?這件事,曹操是有點兒缺德不假,但是更缺德的,是許攸自己。
《魏略》曰:攸字子遠,少與袁紹及太祖善。這一句,交代得清清楚楚,許攸不光是曹操的哥們兒、故交,他同時還是袁紹的哥們兒、故交。許攸在官渡之戰前向曹操通風報信,這個行為,是背叛一個哥們兒去幫另一個哥們兒的行為。背叛哥們兒本身就非常缺德,曹操這麼精明的人,一定能看清這個明白的道理:我們三人從小一起玩兒的,你能輕易地背叛他,同樣也能輕易地背叛我。
僅憑這一點,曹操也未必要置許攸於死地,最多是把他扔在一邊不重用,問題是許攸太不知好歹,總是嘀嘀咕咕自己的功勞,人前人後在曹操麵前提,惹得曹操火起,就把他宰了。
曹操殺許攸,應該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做給別人看。許攸不光是袁紹的哥們兒,他還是袁紹的臣下,許攸背叛袁紹,就是為人臣不忠,但是他對曹操有功,曹操就隨便找個理由把他殺了,他希望傳達出這樣的信息:不做忠臣,沒有好下場,所以你們以後一定要忠於我。
曹操殺掉有功而不忠不義的缺德之人,這不是唯一的一次。
有個大臣叫黃奎,他和馬騰商量好了,把曹操騙出來殺掉。這個計劃本來就快成功了,可就在前一天晚上,黃奎喝醉了酒亂說話,他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小老婆李春香,這個李春香連忙告訴了自己的姘頭苗澤。苗澤的姐姐,是黃奎的大老婆,黃奎是他的姐夫,就這麼個關係。
按說苗澤這樣的人,勾搭姐夫的小老婆,已經是非常缺德了,可他還覺得不夠,還想把偷偷摸摸變成正大光明,覺得這是個出頭的機會。苗澤就趕緊跑到曹操那裏,把他姐夫的計劃告訴了曹操。曹操也不含糊,快刀斬亂麻地把黃奎全家殺了個幹淨。
有個問題我很好奇,這個黃奎被殺的全家裏麵,有沒有苗澤的姐姐?或者苗澤的姐姐之前就死了?有沒有苗澤的親外甥?一切已經無從查考。我們隻知道的是,苗澤在姐夫全家被殺之後,毫不悲傷,還準備辦喜事:“不求別的,隻求春香為妻。”曹操的回答是:“你為一女人,害你姐夫一家,如此缺德,留你何用?”連他一起砍了。
有害故交哥們兒的,有害姐夫的,還有一個殺爹的,這個人就是三國第一缺德之人——三姓家奴呂布。
呂布的第一個幹爹,是並州刺史丁原。當時的漢朝第一號權臣董卓要搞掉丁原,但是知道呂布很厲害,於是決定收買他,呂布很快被收買,帶去見董卓的見麵禮就是幹爹的人頭。董卓的智商,跟曹操實在沒法比,呂布殺了一個幹爹,他居然還敢接著做呂布的幹爹,兩個缺德之人就這樣以父子相稱了。
後來,呂布和董卓也翻臉了,翻臉的原因,《三國演義》和《三國誌》都說得很清楚,為了一個女人,再加上王允的挑撥,呂布就變心了。變心的結果是他再一次幹掉了幹爹。
呂布兩次幹掉幹爹,如果就此青雲直上一直大權在握,恐怕也不會有多大問題,但他的運氣並不太好,不斷地被人打敗,不斷地投奔別人,這時,他輕於去就的壞處就顯出來了。
《三國誌》載:“布自以殺卓為術報仇,欲以德之,術惡其反複,拒而不受。”“紹恐還為己害,遣壯士夜掩殺布,不獲。”他跑到袁術那裏,袁術恨他缺德,不要他;跑到袁紹那裏,袁紹怕他把自己宰了,先派人殺他。
呂布隻好自己單幹,打到後來,還是被曹操捉住了。呂布苦苦哀求:別殺我,我跟你混,天下很快就平定了。劉備在旁邊,就點了一句:“丁原、董卓這兩個人怎麼死的?”曹操不是笨蛋,劉備不提醒,他也能想到,二話不說,殺了呂布。
政治場上,有德之人,未必好過;缺德之人,則一定難過,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