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關羽,和民間所供奉的,並不完全是一回事,民間所供奉的關老爺,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忠義的化身,他已經上升到一個神的高度,而且,是一個無所不能的神。那又有什麼關係?清王朝不封嶽少保為“武聖”,我們也需要一個全中華民族的“武聖”,這就足夠了,我們需要這樣一個神化的關老爺,真實的關羽,隨他去吧。
失德者死於非命——非議三國眾生相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因為這句話,我們看待一個曆史人物時,通常隻看到他的雄才大略,很少能注意到他的細微之處。李世民殺兄屠弟,這是比較大的失小節,人們能注意到,而東吳大帝孫權,他的人品低劣之處,就不那麼明顯了。
孫權和同時代的曹操、劉備不一樣,後兩者的天下,是自己一刀一槍打出來的,而孫權的天下是他的長兄孫策一刀一槍打出來的,他隻是一個繼承者而非開創者。兄終弟及本是古有之義,再加上在那個亂世國賴長君、軍需長帥,孫權在孫策過世、侄兒幼小的情況下接任長兄地位本無可厚非,問題出在多年以後。
《三國誌》載:“黃龍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夏四月,夏口、武昌並言黃龍、鳳凰見。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武皇後,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桓王。吳王太子登為皇太子。將吏皆晉爵加賞。”
多年以後,天下三分之事已成,孫權感到局勢大體已定,於是做起了皇帝。飲水當思源,做人不可忘本,孫權的父親孫堅死時沒有給兒子們留下什麼,而孫權起家的本錢全是孫策留下的,江東六郡是孫策一手打下來的,但是,孫權將父親孫堅追封為皇帝,而孫策,僅僅隻被他追封為桓王,這樣做,合情合理嗎?他這樣做的動機又是什麼呢?
陳壽就認為:“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誌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就是說孫權這樣做,不追封孫策為帝,是不對的,是沒有道德的行為。
另一個史家孫盛則替孫權辯護,認為這樣做,是為了“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然後國無陵肆之責,後嗣罔猜忌之嫌”。意思就是說孫權的做法看得很遠,用意很深,若他給哥哥皇帝的稱號,就說明自己的皇帝位子是“兄終弟及”,如果按“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度,孫權按理要把皇位歸還給孫策的子孫。自然這是迂闊之論,但嚴格的禮法就是如此,也許容易給別有用心的人以口實。還不如不承認孫策和皇帝之位有關,省了這些麻煩。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孫策考慮。孫權是犧牲自己的聲譽,保護孫策的子孫。因為封不封孫策皇帝都是虛名,這樣的虛名會給孫策子孫帶來實禍。孫策如果有皇帝的名分,其子孫繼承皇位的合法性就增加了,恐怕會招來當權者的猜忌,或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這也是為了保全孫策的後代。是因為他們兄弟感情好,才願意衝破那層所謂的“義”,忍受當時人和後人的非議,選擇對大哥最實惠的做法。
孤立地看這件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永遠也沒法知道孫權是怎麼想的。但是,我們可以看看另外的事,結論自然就出來了。
八月,吳主封子霸為魯王。霸,和母弟也,寵愛崇特,與和無殊。尚書仆射是儀領魯王傅,上疏諫曰:“臣竊以為魯王天挺懿德,兼資文武,當今之宜,宜鎮四方,為國籓輔。宣揚德美,廣耀威靈,乃國家之良規,海內所瞻望。且二宮宜有降殺,以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書三、四上,吳主不聽。
這件事,說的是孫權寵愛他的另一個兒子孫霸,給他的待遇和太子孫和一模一樣,而且,有大臣上書勸諫,說這樣不行,會出大亂子的,還說了好幾次,但是孫權不聽。請問,一個人對自己的兒子更關心,還是對別人的兒子更關心?孫權能夠想到對孫策不追封、對侄兒隻封侯來讓他們遠禍,對自己的兒子,卻讓他離禍患近一些?這明顯說不通,聯係到孫權的後宮,也是相當的混亂,大老婆小老婆一大堆,搞不清哪個是大的,哪個是小的。這足以說明,孫權根本不可能有孫盛所說的那麼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