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還有些因素(比如劉禪的無能)也使得當時蜀國要統一天下基本上是不可能了。我們綜觀曆史,能統一天下的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一個皇朝已經失去了民心,有人起義,天下大亂,這時一個人物能救人民於水火,得了民心,加上良臣勇將的輔助統一天下。第二種情況是天下分為幾國,當其中一國衰弱或當權者無能時,另外強大的一國趁機消滅它而統一天下。漢高祖劉邦時,是前一種情況,當時天下分別被各大大小小的王分割,劉邦在一群英雄的幫助下統一中國;漢光武帝統一天下時,是因為王莽無道,人心思漢,而當時的綠林、赤眉起義軍隻是一時代表了人們的不滿,並沒有得到人心的歸附,所以漢光武帝能興複漢室。
而劉備的情況卻沒這麼好,東漢末年當權者無道,漢朝劉氏政權已失去人心,劉備個人雖然比較得人心,但對於興複漢室已沒多大作用。而且蜀漢是個小國,魏國和東吳都比較強,這就使得劉備既沒有上述第一種情況的優勢,也沒有第二種情況的優勢。最後三國讓晉統一,晉一統天下就屬於第二種情況。
更重要的是,所謂的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這裏的“主”,說的是劉備,而諸葛亮一生最輝煌的時期,不是在劉備在世的時候,而是在劉備死後,他才成為蜀漢政權內部的一號人物。同樣,從時間上來看,諸葛亮和劉備合作的時間,遠不如他和劉備的兒子阿鬥共事的時間長。因而,這句話本身雖然能讓崇拜諸葛亮的人們覺得辛酸裏麵有些安慰,但其實隻是一句不符合事實的空話而已。
從諸葛亮的從政生涯來看,諸葛亮除了北伐與南征之外,唯一一次領兵就是領兵入蜀支援。其餘時間多留在後方處理國政。若沒有才能,劉備是不會派其總掌國政的。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是諸葛亮畢生從政的寫照。大德,很大的體諒。小惠,小恩惠。諸葛亮治蜀甚少頒布大赦令,偶爾頒布大赦令,因應國民的需求。西漢名相匡衡、東漢功臣吳漢也是如此。劉備訪問過的大學者陳紀、鄭玄都從未說過“赦”字。小恩惠施得太多,會使政治陷入僵局,而大德是要使國民的素質提高。
恩威並施。用法立威,言出必行,守法者知道恩典,對不守法者毫不客氣。這樣榮恩並濟,威惠並施,上下有序,井井有條,政權的基礎才能鞏固,政治的功效才能發揮。這是諸葛亮在入蜀定法時說的治蜀方針。根據這個方針治蜀,蜀國果然大治,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就連原來不同意這一方針的法正後來也同意這一觀點。
賞罰必信。孔明傾舉國之兵北伐,以小國挑戰大國。軍費、將士、物資都依靠全國國民,就算出現怨言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諸葛亮做到民無怨聲,全因為他的政治方針正確。諸葛亮負責編製的《蜀科》,主要內容就是“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罰,無善不現”。一開始蜀民不滿,到了後來卻十分歡迎。諸葛亮融合儒家與法家的思想,怎能不成功?
三分天下。此乃諸葛亮一貫的方針,聯吳抗魏,也取得很大的成功。他要維持三分均勢,因為孫權有江東,若派兵進犯必招惹魏兵,而魏國乃蜀國宿敵,輕重一分,自然聯吳對付魏國較為合理。再加上力量不平衡,在魏七吳二蜀一這一比例的情況下,如果諸葛亮不聯合吳國共抗魏國,將更難使北伐成功。三分就可以互相牽製,聯吳就使蜀國不用防備吳國,全力對付魏國。這是諸葛亮的大局觀與外交方麵的成功。因為有如此穩固的政治局麵在,所以諸葛亮這樣謹慎的人方才會發動南征北伐。
在用人方麵,諸葛亮也有很多的長處:
軍政的後繼人。諸葛亮死後,繼承諸葛亮主持國政的是蔣琬、費二人,二人各治蜀10年,很有政績。因為二人主張休養生息,所以,在北伐之後的蜀國國力才可以迅速恢複。
提拔人才甚多。費禕、蔣琬、董允、郭攸之、薑維、楊洪、楊儀、王平、何詆等都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蜀書列傳》上的50多人,大多都受過孔明明裏或暗裏提拔。這些人才也不辜負諸葛亮,為蜀國付出了很多。
提拔人才於民間低層。楊洪、何詆二人原是小吏,但被諸葛亮破格提拔為郡守,兩人也有很多政績。
在惡劣的環境下提拔人才。蜀國地處邊陲,人才不多,也很分散。在蜀國人才資源不足的情況下,諸葛亮尚能保證在其死後的20年之內國政清明,國家大治,不能說諸葛亮用人無方。
因而,諸葛亮用人雖有馬謖之過,但其用人亦是值得一讚。其繼承人也一如所願,在諸葛亮死後維持蜀國、支撐局麵20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