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牢騷淘盡英雄(1)(1 / 3)

三國時眾生百態,忠與奸、權與謀、名與利,各路英豪各取所需;褒與貶、讚與罵,曆代史家品評不一。然而,不管前人如何,忠義化身的關羽、智慧化身的諸葛亮等等,終究還有著讓人非議的瑕疵。

選錯了用武之地——非議諸葛亮

《三國誌》的作者陳壽評價說,諸葛亮善於調度,能夠做一個合格的軍需官和內政官,但是兩軍對壘的戰鬥,卻不是諸葛亮的長處。因為這句話,陳壽一直被後人認為是誣陷諸葛亮,甚至有人說,是因為陳壽的父親當年做馬謖的手下,受到了諸葛亮的懲處,因而陳壽懷恨在心故意報複。當然,這種說法已經被後人發現屬於無稽之談,陳壽的父親並沒有受到過諸葛亮的處分,陳壽也沒有懷恨、汙蔑諸葛亮的動機。但是,在民間傳說裏麵幾乎是一個神仙的諸葛亮,得到這樣的評價,自然會讓人們心中不平衡。

三國時期,各方都想吞並其他兩國統一天下,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三國的力量對比並不懸殊,這個時候,就要靠有才能有魄力的人的奮鬥,來決定到底是哪個國家可以完成統一的使命了。

當時,孫吳有諸葛恪、陸遜,曹魏有曹真、司馬懿,蜀漢有諸葛亮,他們之間的軍事鬥爭和國內建設比拚,是當時最為激烈也是起到最大作用的。那麼,諸葛亮到底是內政、軍事的雙料人才,還是隻會治國不會治軍的半截統帥?

有一個基本性的問題,就是諸葛亮沒有完成北定中原的曆史任務,最後隻能讓西晉南征統一了中國。當然,這不一定就說明諸葛亮的能力不如司馬懿父子祖孫,因為在曆史中,有一些環境的因素還是起著重要作用的。所以,在《三國演義》裏麵,諸葛亮跟隨劉備出山的時候,隱士司馬徽說過一句話:“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這句話頗有深意。在當時的局勢下,有哪些時勢的因素製約著諸葛亮完成統一天下的重任呢?

第一,因為劉備。一個將帥能否成就大業,和他輔助的最高決策者個人是有很大關聯的,在三國的決策者中的一個(曹操、劉備、孫權),劉備可以說是在文韜武略方麵最差的一個(當然收買人心還是很可以的)。根據諸葛亮的戰略,要先占有荊州,諸葛亮等人多次出計叫他占有,但他都沒有采納,結果被曹操占有了,諸葛亮是很艱難地從曹操手裏奪下荊州的。這就浪費了很多時間和機會,對統一天下多多少少是有影響的。後來攻占西川,情況也差不多,劉備沒有采用手下人的計謀,婦人之仁,結果一個和諸葛亮齊名的副軍師戰死了,死了不少兵,也浪費了很多時間。當劉備占有兩川和荊州時,已經用去了很長時間。這時另兩個對手也發展了,經過多年的經營,這兩國的人民對興複漢朝已經沒興趣了,老百姓有了飯吃,才不管他是不是漢朝呢,可以說這就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政治基礎。

劉備給諸葛亮統一天下計劃的另一毀滅性破壞是,關羽死後,劉備自己東征,結果失敗而回,給諸葛亮留下的爛攤子是這樣的:蜀國的精兵已經不多了,外部環境是兩個國家虎視眈眈,蜀國南部少數民族擾亂,南方幾個郡還叛亂了;內部是人心惶惶,劉禪這個什麼都不會的人當了皇帝。這種情況別說一統天下,能保住本國都很難了,幸好諸葛亮文韜武略,外交上把東吳穩住了,北方也擋住了,國內也發展了,並且通過南征平定了南方的叛亂,少數民族也臣服了。但是這段時間魏國和東吳也發展了,這就使得統一天下更難了。

其實劉備東征這件事,從戰略上來說,是沒有多大問題的,反對派的意見主要有一點,即主要敵人是曹魏,而曹魏剛剛篡漢,是****,應該先討伐。並且反對派還期待北伐曹魏的結果是老百姓群起響應。而事實是當時曹魏經營北方已經有20多年了,統治相當的穩固,一下子是打不下來的。而荊州不一樣,劉備在這裏的時間長,東吳剛打下來不久,統治並不穩,容易打一些,事實上在東征的初期荊州那邊也是有不少的人投降的,足以說明,從戰略上而言,東征比北伐更加正確。但可惜的是,戰略上能打,並不能保證戰術上的勝利,劉備東征,最終取得了一個完敗的結果。

第二,因為關羽。據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對》中所計劃,劉備要一統天下,必須先占有荊州,作為發展的根據地,再攻占西川一帶,到時分兵兩路夾擊,一路從荊州、一路從西川,這可以說是當時統一天下的一種比較好的可行性方案。而且當時的天下是北方已被曹操統一,江東被孫權占有,而劉備還沒根據地,剩下可以圖取的就隻有荊州劉表和西川劉璋、東川張魯。最終諸葛亮幫劉備把這些地方都占領了,可以說已經實現了他統一天下的基礎。

但非常可惜的是這種良好的基礎被關羽毀了,由於關羽不用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大意失荊州。荊州一失,劉備的地盤失去了大約一小半,最重要的是沒有了荊州,諸葛亮兩路夾擊的戰略無法實行,能進攻中原的路隻有一條,而且蜀道艱難,魏國隻要用一良將多放些兵固守就行了。後來諸葛亮多次北伐都失敗,就是因為司馬懿用固守戰略,任你諸葛亮足智多謀,也飛不過去。所以,關羽失荊州是諸葛亮不能統一天下的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