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機會來了(1 / 2)

太後終於還是決定答應賜婚。當然太後並不是就此向何惜生認輸。太後有太後的想法。隻要這樁婚事成功了,太後就走出了第一步。最理想的結果,華櫻得到何惜生的寵愛,弄清何惜生的武器的底細,收買何惜生的手下,發動政變,恢複大華皇室的權力。這並非不可能。在以前的曆史上,也曾經有過類似的事情。何惜生答應婚事,就說明何惜生還是貪圖美色的。據說何惜生的妻子水仙相貌平平,跟華櫻比起來那是天壤之別,華櫻得到專寵的可能性非常之大。退一步說,即使不能發動政變,暗中下毒,把何惜生置於死地,以何惜生未亡人的身份也可以奪取權力。華櫻一介女流,執政是不適宜的,最後還是要歸政於華家。至於華櫻個人的幸福,太後是不會在意的。皇家女子,本來就是為皇權服務的。再退一步說,婚事成功之後,何惜生看在華櫻娘家的份上,也不會難為華家。何惜生逼宮奪權卻不稱帝,留下皇室成員,不外乎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畏懼民心。大華建國已經三百多年,華家才是正統,相信全國人都不會忘記這一點。隻要人活著,就有希望。現在就擔心何惜生不答應這樁婚事。憑何惜生現在的條件,美麗的女人要多少有多少。

太後說:“政兒,你看這樁婚事可成嗎?”

“孩兒認為何惜生會答應的。這對他百利而無一弊。不過,何惜生鍾愛他的妻子水仙,不管是真心實意,還是沽名釣譽,他都不會休妻。我們在這方麵裝著一無所知,不去觸動他的神經,就會沒事的。”政王爺也不能完全說實話。政王爺覺得很窩心,從政的人都要學會睜著眼睛說瞎話,這與他一貫堅持的正直可有點違背。不過,根據何惜生的思想,隻要是為了大義,就不在乎怎麼做。何惜生從來就不是什麼君子,當然何惜生也絕對不是什麼小人。

政王爺正準備告辭,去給何惜生回話,忽然就聽見外麵鬧騰起來。不管何惜生是否接管皇宮,皇宮中一向是很安靜的,怎麼會鬧騰起來?難道那些大兵憋久了,對宮女動了手腳?政王爺不太相信。何惜生治軍嚴謹,嚴守軍紀得到的很多,而一旦犯規則損失慘重。何惜生在關外府的英靈碑前的所作所為,政王爺不說完全清楚,也聽說了一些。沒有多少人會犯下錯誤,身敗名裂,還令全家蒙羞。兩人正猜疑著,隻見何惜生帶著人進來了。

原來,何惜生接管皇宮之後,鄭寶兒當然不得不離開了她所住的交泰殿,搬進了乾清宮。雖然已經是八月底,天氣還是比較熱。負責接管的士兵來自北疆,不太適應京都的天氣。一個接管交泰殿的士兵閑來無事,想涼快一下,就到水池邊洗手洗腳。在他不經意之間,他忽然發現水池裏好像有東西。那個士兵好奇,就下水撈了起來。原來是一個包裹。士兵打開一看,驚呆了!完全是珠寶!士兵可不敢瞞下來,立刻上報。何惜生聞訊後,命令在交泰殿大肆搜索,接著又發現了一些珠寶。何惜生知道國庫失竊的案件,大量珠寶還沒找到下落,就馬上找人辨認。很快得到確認:這些就是國庫失竊的珠寶。經過核對,國庫失竊的珠寶還有一些沒有找到。交泰殿那麼大,掘地三尺也太麻煩了。關鍵的問題是國庫失竊的珠寶怎麼會在交泰殿出現?是否完全找到?何惜生並不在乎那些珠寶,但是有人拿著就可能造成更大的禍事。戰後重建也需要大量的錢,珠寶能找到當然就要找到。何惜生很快做出決定,到乾清宮提審鄭寶兒。

何惜生到了乾清宮,在禮節上還是知會了皇上一聲。皇上雖然還不明白所有事情,已經足夠憤怒了。他實在想不到他的妃子和他的兒子居然勾結盜竊國庫!以前就知道華存孝經常到鄭寶兒的宮殿,還以為華存孝隻是簡單地請安,最多就是勾搭上了宮女紫荷。現在看來事情遠遠不是那麼簡單!華存孝不可能為了一個宮女就把大量珠寶藏在交泰殿!皇上一口痰湧上來,忽然倒地,已經中風了!皇上口不能言,身不能動。何惜生隻好安排太醫看病,自己提了鄭寶兒,又到慈寧宮知會太後。

太後聞言,也是又氣又恨,差點也暈過去。何惜生來自二十一世紀,對男女之大防的觀念不很看緊,也有緊急施救的辦法,連忙掐住太後的人中,把太後搶救過來。何惜生看太後清醒了,連忙站在一邊,說:“微臣何惜生見過太後!”太後滿臉沮喪,兩眼死灰,木然說:“這位就是何王爺吧?哀家也管不了,還請何王爺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