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西斯聯合王國長達三千多年的浩瀚曆史中,曾經爆發過五次大規模的內戰。而聖城麥加迪亞在這屢次內戰中無一例外都是各方勢力爭奪的核心。有明確曆史記錄的雙方投入兵力超過20萬人的大型攻城戰就多達七次,其中三次作為整場內戰的終結,另外四次也都是被冠以戰爭轉折點的著名戰例。
對於伊西斯來說,麥加迪亞意味著什麼?
三千多年前的伊西斯開國之戰時期,偉大的聖王奧爾多·圖塔就曾經給出過回答:
“如果你不想得到,她什麼都不是。如果你想得到,她就一切!”(Ifyounot,noting。Ifyouwant,everting!)
奧爾多·圖塔對麾下眾將說完這番話,便率領圖塔部落率先退出了麥加迪亞附近的主戰場,轉而占據月見草綠洲。他的這一舉措大大縮短了戰爭的進程。而他本人雖然沒有得到伊西斯聯合王國的最高權力,但卻使得圖塔部落享受了長達三千年的富足和安寧。
隻不過三千年後,聖王的子孫並沒有他那種退而求其次的遠見卓識和恢弘氣度。在奧瑪·圖塔看來,麥加迪亞,伊西斯的最高權力寶座,就是他生命的一切!
***
發生於雙月曆6765年年初的麥加迪亞攻防戰,伊西斯正史按照慣例為其命名為第八次麥加迪亞攻防戰。然而其他國家的部分軍事家和曆史學家對這一稱謂並不認同。例如密切關注這場戰爭的納斯帝國小皇子以利亞·班·奈登就認為,定名為麥加迪亞戰役或者伊南戰役(伊西斯南部戰役)更為合適。因為此次的參戰部族之多、動用兵力之巨、時間跨度之長、戰場幅員之廣均超過曆次,已經達到戰役規模,僅僅定性為“大規模的戰鬥”是對參加這場恢弘戰役的所有決策者、指揮官、士兵的不尊重。雙方展現出的謀略、勇氣和犧牲精神足夠將其裝點成大陸戰爭史上的最璀璨的明珠。
第八次麥加迪亞攻防戰,按照正統軍事學家的判斷準則,正式開始日期為雙月曆6765年1月11日。這一天,奧瑪·圖塔率大軍占領了離麥加迪亞僅40裏的小城克羅埃。克羅埃一向被視為麥加迪亞地區的東線前哨。在曆次麥加迪亞攻防戰中,守軍都在克羅埃做出過頑強的抵抗。它的陷落意味著麥加迪亞外圍防線被突破。然而這一次,清源軍隊卻在最年輕萬騎長雷紮伊·賽義德的力薦之下主動放棄了克羅埃。雷紮伊認為,克羅埃雖然城牆堅固,但城市麵積太小囤積不了多少軍隊和物質。圖塔軍隊若是圍而不打,對其設防就起不到任何作用,相反會減少了麥加迪亞的防禦兵力。加之在大河灣會戰中清源軍隊雖勝尤敗,身體疲乏、軍心不穩,直接退守麥加迪亞,抓緊時間重整軍隊才是當務之急。伊登王接受了雷紮伊的建議,下令剛剛抵達克羅埃的大軍馬不停蹄繼續撤退。這道棄守的命令下得極為果斷。克羅埃幾乎是在一天之內被騰成了一座空城,一草一木都沒有留給奧瑪·圖塔。圖塔族長在占領克羅埃後,將其設置為後勤據點,主力並沒有多做停留,繼續向麥加迪亞進發。兩天之後的6765年1月13日中午,圖塔主力三十餘萬人兵臨麥加迪亞城下。而此時,清源軍隊已在伊登王及一幹將領的積極梳理下重整旗鼓嚴陣以待。
自1月13日開始,對陣雙方經曆了一段持久卻不平靜的對峙期。圖塔部落一方麵加強對各中小部落的威逼利誘,迫使他們派軍隊前往助戰,一方麵積極搶占有利地形,大量建造樓車、投石機、雲梯等裝備準備攻城。奧瑪·圖塔的軍隊僅用了不到兩天時間便搶占了麥加迪亞的東麵、北麵、西麵的有利地形,開始修築臨時堡壘,但屢次試圖對城南實施封鎖均遭到清源部隊的頑強抗擊,始終不能完成對麥加迪亞的合圍。清源部落也因此保有了一條連接南方重鎮朱拜蘭的生命通道。奧瑪·圖塔為切斷其他部隊對麥加迪亞的增援,派出主力騎士團“黑騎隊”對朱拜蘭實施奇襲。但黑騎隊隊長烏代中了雷紮伊的圈套,幾乎全軍覆滅。此後,雷紮伊又兩次帶騎兵奇襲圖塔大營,甚至用標槍擊殺了站在奧瑪·圖塔身邊的侍衛,極大的打擊了圖塔軍隊的士氣。但縱觀整體戰局,圖塔部落任然牢牢占據著戰爭的優勢和主動。越來越多的中小部落選擇倒向奧瑪·圖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