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西斯王國幅員遼闊,百分之八十的地區是平緩的沙漠地貌。地理因素十分利於騎兵發揮其機動性和衝擊力強的特點。在伊西斯各部落指揮官長久以來形成的戰爭理念中,騎兵是戰爭的主力,步兵、弓箭手等其他兵種隻是作為騎兵的輔助。因此騎兵部隊從來都是獨立建製,而不像大陸上別的國家一樣和其他兵種混編在一起。清源、沙火、圖塔這三個實力雄厚的大部落通常將騎兵以一萬位單位組成騎兵大隊。其他中小部落也采取類似的編製,隻是每支騎兵隊伍的標準人數要少一些。清源部落的主戰力量是十六支滿員的騎兵大隊和一萬人的奔流騎士團。“青色標槍”在這十六支騎兵大隊中戰鬥力排名第一,在軍中的地位僅次於奔流騎騎士團。千百年來每逢大戰,“青色標槍”必然作為先鋒部隊首先出征。各部落都將之視為清源對外征戰的戰旗。
伊登王此番派出“青色標槍”去緝拿哈蒙·貝勒斯,就是要表達一種強烈的決心,如果長風敢於反抗,或是沙火要為長風強出一頭,緊跟在後的將是清源的全部軍力。他不惜血本也會將哈蒙·貝勒斯徹查到底。
***
青色標槍騎兵大隊的隊長巴什爾·賽義德十五歲加入武士團,二十一歲被提升為騎士,經曆過上一次的伊西斯內戰,可謂一身戎馬。他的用兵之道處處體現著老成派用兵家的沉穩和縝密。因為深知此番責任重大,他一路上更是小心謹慎。起初三天,大軍一直沿著砂之河幹涸的河床行進。這一段地形比較好走,他率領騎兵們策馬狂奔,日進三百裏。之後,河道轉向南,而大軍繼續向東,深入沙海。從離開河道的時候起,他將日行裏程減為先前的一半。一萬驃騎聲勢雖壯,但在浩瀚的沙海中也不過是滄海一束,隨時可能因為未知的危險而全軍覆沒。沙漠變化無常,在風力的作用下,同一片地域的地形地貌在不同時間都呈現不同的姿態。賽義德為保證大軍行進途中的安全,派出大量斥候在前方探路。可是這一日宿營之後,卻隻有一半不到的斥候返回。
能夠被選為伺候的騎兵都是擁有豐富的沙漠獨行經曆的老兵。即使遭遇到惡劣的沙暴天氣也有極大概率生存下來。一日之內損失這麼多,隻有一種可能,斥候們遭到了人為的獵殺!
會是什麼人呢?巴什爾·賽義德緊急招來幾位千騎長共同商議。嫌疑最大的自然是長風部落的人,但是大軍隻走了一半路程,距離長風部落的勢力範圍還遠。他們應該不會那麼大膽子主動出擊向清源挑釁。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沙火部落。清源、沙火兩族向來矛盾重重。米哈爾·卡利裏的野心路人皆知。而且放眼整個伊西斯,拋開向來與世無爭的圖塔部落,也隻有沙火有實力和清源作對。何況沙火與長風部落是盟友關係,保不準卡利裏王想要強出一頭。不過考慮到沙火的主力部隊正在賀坦德嘉作戰,而卡利裏王本人還留在麥加迪亞,沙火此時對清源發難並不合邏輯。難道還有其他勢力插手這件事?巴什爾和手下們分析了老半天也理不出個頭緒。一切都隻是停留在猜測上。
按照原定的行軍路線,大軍需要穿過沙漠腹地,抵達寶石綠洲。在寶石綠洲進行補給和休整之後再轉向沙息堡。但寶石綠洲已處於沙火的勢力範圍之內。巴什爾·賽義德不願意觸碰沙火部落向來敏感的神經。保險起見,他下令大軍明日起轉向東南,繞開沙火部落的同時,貼近有眾多中、小部落散布的沿海地區。黑石部落世代與清源交好,移居星月灣沿岸後得益於港口貿易變得比較富裕。賽義德寄希望於從他們那裏得到補給。
***
青色標槍騎兵大隊的營地裏,一堆堆熊熊燃燒的篝火散發著溫馨的暖意。篝火邊,士兵們裹著毛毯靠著臥倒在地的戰馬背上,或已入睡,或是輕聲攀談,絲毫沒有指揮官們的那些顧慮。巡邏的士兵舉著火把穿梭其間,見到熟識的夥伴少不了打個招呼、開開玩笑什麼的。氣氛就如群星璀璨的夜色一樣輕鬆。
巴什爾·賽義德和他的戰士們這時並不知道,一位蒙麵的騎士正站在五十裏開外的一座高聳的沙丘頂端,極目眺望向這邊的火光。他所站的沙丘背麵,另有一支騎兵部隊枕戈待旦。沒有篝火也沒有交談。身著單薄衣衫的騎兵們蜷縮在戰馬旁邊,忍受著沙漠寒夜裏的徹骨的冰冷,抓緊時間休息的同時還緊緊抓著自己的武器。若是有人還睜著眼,那眼裏定然也和蒙麵騎士一樣,燃著著熾烈的渴望——複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