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這個時空,盡管瓊海軍所擁有的文明水準更高,但一方麵由於他們畢竟人數太少,規模不大,造成的影響有限。而另一方麵,由於他們對大明帝國的總體方針是:“溫和友善,互利共贏”,這就使得那些明朝文人暫時還感受不到什麼壓力,當然也就沒有更深入了解新文化的動力。
故此周錢二人還隻是抱著應付差事的想法,仔細將與天津港開發協議和貸款協議有關的內容詢問清楚,確保在向皇帝彙報時不至於答不上來,也就足夠了。之後雙方又聊了一些閑話,比如周閣老貌似無意的問了一句:如果朝廷當真想要向瓊鎮借款,是否有可能實現?
而林漢龍的回複是隻要有可靠抵押,本金和利息能保證收得回來,那瓊海銀行沒有放著生意不做的道理。周閣老起初還以為這隻是一句虛頭話——真要有這種穩賺不賠的好事,那還用得著你們短毛出錢?京師裏幾家大戶自己就能包圓了。
但林漢龍隨即卻拿天津港舉例子,說大明其實有很多類似於天津港這種,具備獨特優勢,卻尚未得到開發的優質資源。隻要找對了路子,有一筆起步投資和正確的經營管理,就很容易帶來源源不斷的收益。
這下子周閣老頓時感興趣了,隻是再想詳細詢問時,這姓林的可惡小子卻又把話題給扯到其它方麵去了。對此周延儒也倒也心知肚明——短毛又不傻,這等好事當然不會平白無故拿出來,肯定要進行利益交換的。於是便與其約定等以後有空了,再行細談。
兩日之後的一大清早,作足了功課和準備的二位閣老施施然進了宮。他倆的袖子裏都貼滿了小紙條,眼圈也略帶些青黑之色,顯然這兩天中為了背答案還是略吃了一點苦頭的。
好在他們的這番辛苦並未白費,稍後,雲台門外,在與崇禎皇帝的麵對麵交流中,兩位閣老很圓滿的完成了這趟“答疑”任務,對於皇帝所提出的相關問題,他們基本上都做出了坦率而且比較詳實的回應。這讓朱由檢感到很滿意——隨著他執政年頭的增長,以及與臣下鬥智鬥勇經驗的增加,他對於朝中大臣的品性和操守越來越感到懷疑。對於他們所說的話也開始漸漸難以相信,於是愈發的信賴太監。
不過至少這次,在這件事情上,崇禎皇帝覺得自己應該是得到了較為真實的奏報,因為兩位閣老在奏報中所談及的概念,說出的一些名詞,顯然都不是他們自身學識體係中能擁有的東西。那些與傳統孔孟之道,儒家學說完全不搭邊兒,純粹隻注重實用性的特點,隻能是出自髡人之口。
兩位閣老配合得也不錯,當一人被皇帝忽然提出的某個問題難住時,另一人便設法繞個彎子,或者轉移下話題,把皇帝注意力吸引過來,給後者創造機會,好悄悄翻看袖子裏的小紙條——朱由檢其實注意到了這一點,但他這時候總算知道應該展現出君王氣度,故意裝作不知道,耐心等待臣下看完小抄以後再繼續答題。
隻是到最後,朱由檢提出的一個問題,讓兩位閣老稍稍犯了難。
“……那麼,以二位卿家之見,這一次,到底算是髡人占了朝廷的便宜,還是朝廷承了他們的人情?”
皇帝的這個問題可沒有標準答案,但卻又不能不答,兩位閣老對視半天,又低聲商議了一陣子,方才由周閣老開口道:
“關於此點,臣等也多次計議,各有所論……眾人商討下來,皆以為津門海口之地利本為我大明所有,但瓊鎮卻將其充分發掘出來。平心而論,應是雙方各展其長,亦共享其成……以此論之,臣以為,恐怕髡人所說的一句言辭還是有點道理的。”
“哦?是何言辭?”
旁邊錢閣老亦站起身來,低頭道:
“啟稟陛下,按他們的說法,這叫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