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四 雙贏(1 / 2)

——本來麼,以王璞的學識和眼界,就算他在瓊州府待了幾年,親身體驗了一把當地經濟是如何從無到有“竄”起來的,可如果沒人教他那些經濟理論和知識,終究隻是隔霧看花而已。至於具體的金融操作手段,王璞作為一個局外人,當然更不可能知曉。

所以說,在天津港開發這件事情中,王璞王介山其實並沒有外麵所傳說的那麼神。他最聰明的舉動,就是接受了林漢龍幫他擬定的這份合作方案——而且還不是全盤接受。在了解到貸款用途以後,王璞果斷砍掉了其中一半不是最急需的,由此可見王介山也不是完全依賴於瓊海軍的援助,而是有自己的思考和取舍。

對於這一點,林漢龍倒是挺欣賞的,畢竟他們瓊海軍是打算跟王璞長期合作的,一個有自己獨立思想的天津知府王介山,顯然要比完全跟著短毛步調起舞的瓊州知府程葉高更容易得到大明朝廷的信任和提拔,將來能夠達到的層次也更高。

故此在對外宣傳上,林漢龍刻意隱匿了自己的功績,把這一切功績都歸於王璞名下。但實際上,那份計劃花費了他極大心血,為此還不惜耽擱了自家娶媳婦的行程——公主號在天津靠岸之後別人都直接進京了,唯獨他在這裏停留了一段時間,便是在幫王璞做這份計劃。包括勸說鄭家存款進銀行,商討貸款與償還的細則,以及探討未來天津港的開發前景,以及和天津官府……也就是王璞的合作方式……等等一係列成果,都是林漢龍從中穿針引線,竭力周旋才得以達成的。

坦率說,這次與王璞的合作居然能在大明朝廷中激起如此之大的反響,委實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林漢龍當初留下來製定這份計劃的時候,最初目的隻是為了自家銀行找個優質客戶而已。但如今既然是周延儒,錢謙益這兩位大明官場的頂級人物前來交流,那林漢龍肯定要出來賣賣私貨了——搞定了王璞,他們就搞定了一個天津港。而若是搞定了周錢二位閣老,那未來又該是多麼美好!

——當然,林漢龍並不知道錢謙益居然一度想讓他們直接去跟崇禎皇帝當麵交流,卻被周延儒所阻止。如果知道的話肯定跟周某人翻臉了——搞定皇帝的回報可又比搞定閣老高多啦!難得有個當麵向皇帝塞私貨的機會,居然被周延儒給阻了?不要說周某人在曆史書上的風評本就不咋樣,就是換個民族英雄過來,膽敢這樣擋人財路,肯定也是一腳踢飛的。

不過現在麼,林漢龍還是認認真真的向兩位閣老做了一番講解,指望走間接路線戰略,通過他們去影響那位大明至尊。至於講解的內容麼,倒也並不是什麼太複雜或高深的東西——他林漢龍可不是那等自以為是,覺得隻要把後世“先進理念”拋出來,馬上就能讓本時代精英人才統統納頭拜倒的小白。就連他們一手培養出來的王璞王介山,在麵對一百萬無償貸款的誘惑時還知道審核一下,砍掉其中一半呢。這邊周錢二人雖然是主動前來求教,但在他們內心之中,顯然對短毛的那套理論還是很警惕的。

所以林漢龍隻是就事論事,詳細為兩位閣老解釋了他們與王璞所簽訂那個協議,隻有在涉及到相關方麵時,才偶爾談及一兩句其中所牽扯到的經濟學和金融概念。並且林漢龍還刻意選擇了那些最傳統,最經典的理論,以免讓眼前這些明朝儒生受到太大的衝擊。

在這種這種半遮半掩的方式之下,對麵那群人中間果然有好幾位幕僚先生反而開始表露出對此類經濟理論頗感興趣的樣子來。不過周錢二位閣老顯然並不在其中。事實上,在先前幾次的交流中,林漢龍已經隱約察覺到:這幾位大明文人中最頂尖的人物,他們對於穿越眾的那些現代思想,似乎是在抱持一種刻意回避的態度。

雖然並不知道當初雙方第一次談判之後,周,錢,畢,楊四人之間關於對“髡人學說”觀點的分歧,但以林漢龍的閱曆和情商,他也完全能理解這些大儒們的恐懼:自己窮盡一生心血,好不容易才取得了相當成就的道路,豈能隨隨便便就改弦更張!

對於這些傳統文人來說,孔孟之道與儒家學說,可不僅僅是學術問題,更是關係到他們一生事業,家族傳承,以及整個文明道統的存續問題。曆史上直到清末,“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規模的外國入侵才打破了傳統文人們天朝上國儒家文化不可撼動的自信,轉而迫使他們去學習和了解更為先進的西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