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一 大開眼界(中)(2 / 2)

“此外,水師之中,尤重火器,船上裝配的火炮,水手戰兵所用的火銃,還有日常大量消耗的藥子彈丸,這些都要求在港口有修理和補充的能力,故此設立軍港,肯定還要求配備火藥局,修械所,乃至於船帆被服,木匠鐵工,傷病療養之類附屬機構都不可少……這些可全都是花錢的大頭,再加上修船廠,五十萬兩的預算隻少不多。”

這一番話說出口,室內眾人皆是麵麵相覷,過了好一陣子,方聽周延儒淡然問道:

“王介山把這些都砍了?”

“是,他認為津門水師初創,還用不了那麼多設施,先滿足能停泊駐紮的基本需求即可。”

“那如果今後水師有這些需要了,又該如何解決?如此因循守舊,豈不誤國!”

旁邊立馬有人跳出來嚷了一句,其實倒也不是針對王璞,隻是官場習慣,碰到這麼好的機會,不給對方扣一頂帽子實在不舒服。

但王璞既然敢這麼做,顯然是早有成算,隻聽那位眼鏡幕僚帶著一種“早知如此”的語調含笑道:

“關於這方麵,王介山也考慮過了。將來倘若水師有這方麵需求的話,隻需就近前往山東,借用瓊海軍的港口設施即可——他們的威海衛軍港倒是設施齊全,什麼要求都能滿足的。”

這句話再次在屋子裏引起一輪大眼瞪小眼,在座眾人,包括周延儒在內,都覺得朝廷水師若是對短毛依賴到如此地步,恐怕不是什麼好事。但想想看當前局麵,就連水師本身都幾乎是來源於短毛的贈送,那好像也沒什麼可矯情的。

“話雖如此,短毛白送的五十萬兩就這麼放棄了,總覺得有些不甘心哪。”

又有一幕僚這樣歎息道,但眼鏡先生再次搖頭:

“非也,這錢其實還是要朝廷自己出的。”

“怎麼會?短毛不是答應托底了麼?”

“短毛答應托底,是在港口收入還不上貸款的前提下。但實際上,自津門開埠後,進出貨物增長極快。貿易公司為天津府承擔了第一個月的貸款,但到第二個月就已經有利潤分紅可拿了。大約是三千多兩的樣子,所以第二期還貸的時候短毛隻承擔了一半。估計到下個月,就全部是從朝廷分紅裏頭扣款了。這樣算下來貿易公司其實隻幫朝廷承擔了一萬多,剩下全都是用朝廷自己的銀子在還錢。短毛依然可以賺到朝廷三十幾萬的利錢。”

“天津剛開埠就這麼能賺錢了?”

周延儒兩眼微眯,看起來似乎有些漫不經心,但周圍熟悉他的這些幕僚都知道——老大人這是心思動了。

“主要是貿易公司本身的貨物最多——他們現在幾乎每個月都有一支船隊靠港,往京師這邊運送大量商貨。近來通州,臨清那邊的商戶也開始向津門聚積了,接下來規模肯定是越來越大。”

“短毛自己的船貨,也一樣要向港口交錢麼?”

“他們內部是分成幾個不同部門,彼此之間一切按規矩來,往來賬目都記得清清楚楚,天津府隨時可派人核查,這一點確實挺讓人佩服的。”

發現有些走題了,那位幕僚先生連忙又把話題扯回來:

“所以說,如果王介山借款一百萬,那到期連本帶利總共要還到一百七十多萬,每月還款是一萬二,這其中也許能多占短毛幾個月的便宜,可這多出來的幾十萬利息,最終肯定還是要從朝廷分紅中走大頭。而王介山所慮,尚不止於此……”

說著,他又拿起前頭那份資料,向周延儒及其他人示意道:

“像兵營,碼頭,炮台,要塞這些,隻要建成以後就一直能用下去。可軍械所,修船廠,被服廠之類,並不是光把房子造好就行的,還得招募人手,製備工料,平時要源源不斷花銀子去養著。倘若現在就開建這些,除了增加欠款利息不算,每月光養人還得花一大筆銀子呢,這一出一進之間,相差可就大了。”

“故此王介山要求短毛那邊在作計劃時,把這些需要花錢養的部門全部作為‘二期工程’,暫時先放一放。等到將來津門水師上了規模,朝廷的收入也能支應過來了,再考慮這些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