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輯 隻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工作(1 / 3)

心靈有時應該得到消遣,這樣才能更好地回到思想與其本身。

——古羅馬寓言作家 費德魯斯

第一節 周日營業是違法的

熱愛生活的法國人

有句流行的諺語:法國人熱愛生活,美國人不會生活,德國人為工作而活。

一個不適合容易著急上火的人居住的國家

法國是一個不適合容易著急上火的人居住的國家,這個民族的人喜歡悠哉遊哉地生活。在法國,一個外國人最先得學會的就是“等待”和“約會”這兩個單詞,這兩個單詞在法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是很高的。在法國,想要很快地辦成一件事通常不太容易。同樣一件事,在國內很短時間內就能完成了,放在法國卻得花費一些時間。因為在法國,很多時候是不能直接登門辦事的,必須先和對方預約,對方同意給你一個“約會”的日子後,還得花時間去“等待”那個“約會”的到來。最典型的就是和各個診所的醫生的“約會”了。隻要不是急診或沒法等待的病(等不及的病可以直接上醫院,不用預約),和醫生間的“約會”常常得等上兩周至四個月不等。一位中國人到法國後,為了配眼鏡,決定向眼科醫生要個“約會”。當被告知得需要等待四個月時,她重複了一下約會的日期:“9月12日,今天是5月9日,那就是說還有四個月?”她以為一定是他們當中的一個人搞錯了,沒想到醫生的秘書滿臉笑容地告訴她:“是的,小姐,就是四個月以後。”天!在法國配一副眼鏡居然得等待四個月!她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等到了這個約會。等醫生檢查完她的眼睛後(也就是國內的驗光和檢查度數等),本以為眼鏡當天就可以拿到了,但是當她拿著醫生開的病曆去眼鏡行(好在眼鏡行不用事先和他們預約)後,售貨員卻開了一張收據:“請您一個星期後來取您的眼鏡。”就這樣,從和眼科醫生“約會”到她真正拿到眼鏡竟用了差不多五個月的時間。這要是在國內,兩個小時內就搞定了。

周日營業是違法的

星期日通常是人們休閑逛街的日子,也是一周中消費最火、人氣最旺、商家最不願錯過的時候。可是,這樣的場景在法國是不易看到的,原因在於法國《勞動法》規定,周日是法定假日,商店不得開門。如果商店營業就屬於非法,就有可能被告上法庭,並受到重罰。比如法國凡爾賽大事法庭曾作出判決,要求位於伊夫林省的“維拉庫布萊工廠商業中心”的64家服裝店停止周日營業,否則每家商店都將被處以1000歐元罰款。巴黎行政法院也作出了類似的判決,勒令位於香榭麗舍大街上的路易?威登精品店立即停止星期天營業,否則將受到相關法律的製裁。

但是法國人不會這樣

一個美國老板要求他的法國秘書寫好報告,準備第二天用。

“明天?在法國,從來不會有人要求你在明天就把事情弄完。我可以做完,但是我就不得不犧牲質量了。”

老板說:“為什麼?你可以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

“好吧,但是法國人不會這樣。”

近一半時間在休息

法國人一年中有好多法定休息日,除了每周5天工作製所帶來的全年104天休息外,每年還有11天假日,如元旦、“五一”、聖誕節和複活節等,外加5周帶薪年休,大約有150天之多。自1997年實施每周工作35小時,按39小時付工資的政策以來,這等於每年又無形中增加了約5周的帶薪休假。若全部加在一起,休息時間占全年時間的40%以上,如此寬鬆的工作環境進一步強化了法國人的“浪漫情懷”。

隻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工作

曾有人開玩笑說,在法國隻有三分之一的人在真正的工作,因為任何時候總會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度假,而另外三分之一的人由於受到了去度假的那些人的影響也無法正常開展工作。

前麵50米處就有一台取款機

嫁到法國的馮彬霞曾碰到過一個最讓她目瞪口呆的“乞丐”。當時她從市內回家,在車站等車的時候,旁邊的一個家夥開始和她說話。法國人認為兩個人在一起,就應該找出些話來聊聊,否則有些不禮貌。她雖然有些累,不太願意說話,但是表麵上還是應付著。他一口氣天南地北地說了5分鍾的話後,突然對她說道:“天氣真是熱呀,我討厭高溫。您給我一兩個硬幣去喝杯咖啡吧。”她有些愕然,心想:居然還有這樣行乞的,說話的口氣好像我就是掌管著他錢包的老婆一樣。我為什麼要給他一兩個硬幣去喝一杯咖啡?她像往常一樣,以身上沒有零錢為由拒絕了他。不料他居然很老練地說:“瞧見了沒有,前麵50米處就有一台取款機。”

我想去巴西度假

在法國,曾有這樣一個幽默和勇敢的乞丐。他公然在一張紙上寫著:我想去巴西度假,誰能資助我幾個硬幣?

第二節 人應該自己選擇生活

為何行乞者如此理直氣壯

馮彬霞還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回,我居然在超市裏碰上一個年紀很小的行乞者。大約6歲左右,長得很伶俐的樣子,是一個法國小男孩。他手裏拿著一瓶果汁,看到我先是很有禮貌地打招呼問好,然後問我在付款的時候能不能把他的果汁也給買單了。我有些吃驚,他肯定不是乞丐,從樣子上看也不像是貧困人家的孩子。讓我觸動的是,他讓我替他買單的時候,表情是那樣的不卑不亢。結果,我還真替他買了單。我實在不忍心拒絕一個6歲的孩子那樣的請求。但我很納悶,法國這樣浪漫國度的人,為何行乞者的表情都是如此從容和理直氣壯?就連一個孩子也如此。”

瀟灑的流浪漢

巴黎有很多流浪漢。他們在塞納河之濱,橋洞底下,幕天席地,到處為家。他們絕不為非作歹,做一些輕鬆工作,賺上幾個小錢後,就在橋洞底下逍遙幾日,等用完錢再去工作。警察也不幹涉,流浪漢們就這樣在巴黎過著自由、瀟灑的日子。

打工是為了失業

一位中國人剛到法國,就一頭紮進語言學校裏去學習法語。中國人的想法是,先過了語言關再考慮就業。但是很快,一位越南同學知道她在法國有隨便工作的權利時,羨慕之餘拚命鼓動她去找工作,而且無論是什麼樣的工作都要接受。看到中國人無動於衷,越南同學就給她上了一課:在法國,打工不一定是為了維持生計,而是為了失業!原來,根據法國的法律,凡是工作滿4個月或累計滿600個小時的失業者,都可以領取保障局發的失業救濟金。救濟金的金額差不多相當於原工資的70%。而且,一旦參加工作(工作時間長短不論),就可以獲得一個社會保障號和一張醫療保險卡,憑著這張卡就可以享受各種免費醫療和購買免費的藥物了。

賣 酒

當法國葡萄酒定出令人不可思議的價格的時候,還是能找到買主。勃艮第地區的羅馬那宮第葡萄酒,一瓶剛出廠的酒要賣1500歐元!而且還是和11瓶其他的葡萄酒一起成箱賣!另外,那裏的酒幾乎都要提前幾年預約才能買得到!更有趣的是,該地區有一家“很牛”的酒農:他的酒隻賣給老客戶,你要想成為老客戶,對不起,先在“等候”名單上排上隊,等老客戶有人退出了再說!

時裝不賣第二件

1947年,法國時裝設計師克裏斯蒂昂?迪奧(1905-1957)推出圓肩、緊腰、寬下擺的“新麵貌”女裝,給人們以柔和、活潑、富於曲線及和平氣氛的感覺。在很短的時間內,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迪奧也隨之成為世界著名的時裝大師,帶動了戰後世界時裝設計的潮流,法國也成為世界“時裝中心”。20世紀60年代以後,還有與之齊名的克裏斯多巴勒?巴朗西亞加(1895-1972)和可可?夏奈爾(1883-1971)。新一代則以古?拉羅什、伊夫?聖?洛朗和皮爾?卡丹等“新三王”為代表,他們與世界其他時裝大國如意大利、英國、美國等國家的時裝設計大師在國際時裝界各領風騷。在巴黎,每年均有“巴黎春夏時裝博覽會”和“巴黎秋冬時裝博覽會”,是世界矚目的時裝盛會。選料豐富、優異,設計大膽,製作技術高超,使法國時裝一直引領世界時裝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時裝店,老板們的口號是:“時裝不賣第二件”。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兩個婦女穿著一模一樣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