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輯 自由比什麼都重要(3 / 3)

愛的自由

有一群中國人到法國學習,被安排住在一個法國人家裏。這讓他們切身感受到了法國人對愛情和性欲的自由和開放:房東是30多歲尚未結婚的小夥子,他有一個未婚妻住在幾百公裏以外的巴黎。為了填補浪漫的真空,這位房東平時就和一位性夥伴同居。對中國人來說,男人這麼做隻能偷偷摸摸。但在法國,這還真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不過,這個小夥子的情況更特別:他的未婚妻和他的性夥伴相互認識,而且也都知道這層關係,但她們卻不以為然,聚在一起還能夠談笑風生。不過,如果未婚妻回來,他的性夥伴隻能離開或委屈一點住地下室了。根據《法國透視》藝術提供的資料,法國男人一生平均有11個性伴侶,對其中4人產生真正的愛情。女人平均有3.4個性伴侶,至少有3次戀愛經曆。

大家彼此彼此

密特朗不僅有情人,還有一個私生女。事情披露後,他居然照樣被選為總統。一位美國人對此非常不解,就問當時為什麼密特朗的政敵不利用此事對其進行人身攻擊。他的法國朋友回答:因為大家彼此彼此。

第四節 爸爸媽媽要結婚啦

高貴的皇後

一位中國人和一位法國朋友去沙灘曬太陽,同行的還有法國朋友的太太,他的太太還帶著一位美麗的女伴,是位藥劑師。這位美麗的藥劑師無論從談吐、姿態還是脾氣來看,都像一位高貴的皇後。他們很快在沙灘上找到了理想的位置,並且迅速打開了各自帶的躺椅,換上了泳裝,曬起太陽來。可是當中國人一轉眼,卻發現那位“皇後”已經把她泳衣最後的一顆紐扣打開了,中國人微微地吃了一驚,她也吃了一驚,但她的反應並不是迅速扣上紐扣,而是轉頭問她的法國朋友:“凱利亞,我可以在你的朋友麵前裸體嗎?”大概凱利亞從來沒有遇上這種事情,她尷尬地轉頭望著這位中國朋友,似乎在征詢他的意見。法國人的自由散漫、無拘無束的生活態度讓這位中國人深受觸動。

身通白

“身通白”是法國地中海沿岸的一個濱海小城,既無工業價值也無經濟之利,但它有綿長的海灘,是法國最溫柔最綺麗的地方。不管文人墨客、政治家、電影明星還是平民百姓,都喜歡這個地方,因為這裏是世界裸泳的原始之地,也是法國最為有名的裸體之鄉。

有一次,一位中國人和他的家庭醫生依凡高來到了“身通白”,這位中國人起初不知道“身通白”是裸體之鄉,所以當依凡高問“怎麼?你不進去?”時,中國人搖頭,表示不喜歡裸體。

“可是你很難走了,我的汽車已經沒油了。”

“那我就在車上等你。”

“不行,今晚我睡在海灘上,我不準備走。”

“那我就睡在車上等你。”

依凡高沒辦法,隻好說:“我跟管理員商量商量,看能否破例準許你穿著泳褲入場,但成不成要看你的運氣。”

依凡高果然去跟管理員商量了,中國人看見他跟管理員又點頭又搖手,談了好一會兒,最後終於笑眯眯地走過來,告訴他管理員同意了。

中國人覺得很幸運,於是趕快穿起泳褲走進了海灘。還沒走多遠,就看見幾位美麗的裸體女郎向他們走了過來。依凡高向中國人一一介紹了女郎的姓名、職業,有的是醫生,有的是會計,還有的是工程師。中國人感到很不可思議。這時,一個女郎突然把他用以遮羞的泳褲拉了下來。

“哈哈,”依凡高大笑,“沒有人能在‘身通白’這個海灘上,全身不是白的!”

漢納的矛盾

美國女子漢納在法國生活了多年,已經習慣了法國的思維方式。有一次她同自己的法國丈夫保羅一起去美國。在一個下雨的周末,保羅因公出差在外。正好他們認識的另外一對夫婦中的妻子也不在家。於是她撥通了那個丈夫的電話,建議兩人在周日的時候一起吃頓飯,看場電影。

“總比一個人呆在家裏閑著無聊好。”但是當兩人正在飯館吃飯時,她發現自己的鄰居——一對美國夫婦走了進來,漢納意識到自己這樣做是基於法國人的思維方式,她的美國鄰居可能會想歪了。

“我的餘光看見他們進來了。他們在櫃台後麵站了一會兒,為了不讓我看見他們。我想他們看見了我和奧裏夫在一起,而且他們知道保羅不在家,他們肯定會想歪了。還好,我們彼此都很熟,我可以走過去告訴他們不用藏起來,然後向他們介紹我的朋友,跟他們解釋清楚。我是這麼想的。”

爸爸媽媽要結婚啦

有句俗語叫“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人們猜想這話會不會是巴黎人說的,因為巴黎人最不願意結婚,即使結了婚,也保持50%的離婚率。在巴黎,同居是年輕人常見的生活方式,永遠遊走於戀愛與婚姻之間,進可攻,退可守。即使有一天愛情已不複存在,至少還避免了離婚的繁瑣。結果就是,人到中年,孩子都已經很大了,他們還沒有下定決心結婚。一位中國人有一次參加一個朋友姐姐的婚禮,朋友特意事先提醒中國人說:“到時見到他們的孩子不用驚訝,他們已經在一起好多年了。”果然,新郎新娘是兩個中年人,一個打扮得像小天使似的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周圍的來賓說著:“爸爸媽媽要結婚啦!”

法國人不能在一起工作

法國國家足球隊在1998年奪得了世界杯冠軍,舉世皆驚。部分原因或許在於,世人眼中的法國人素來缺乏紀律性,強調以個人為中心,自由散漫,因而不可能形成優秀的團隊,也不可能齊心協力。有位英國作家曾經說:“讓一群法國人在一起工作,實際是違背物理論的做法:他們每個人都打著自己的算盤,他們在一起工作的原則就是讓(一切反其道而行之,這是法國人做事的惟一方式)信息阻塞。”

自由善變

埃菲爾鐵塔建成之初,很多法國人都看不順眼,覺得它太突兀了。因為他們覺得一個現代的鋼鐵大玩具矗立在無數精美的古代建築群之中,實在是太不協調了。但是現在的法國人都在交口稱讚埃菲爾鐵塔設計得多麼精彩絕倫,把它引為巴黎的象征。

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應邀在盧浮宮改造過程中大膽地在盧浮宮的入口處加載了一個玻璃金字塔式的頂。當時巴黎人罵聲不絕。有人說,這就像在身穿錦繡袍服的古代王公頭上戴了一頂小醜才能戴的透明尖頂帽。有人說,這個貝聿銘,人們把他誇壞了!還有人說,這個中國人,他以為扔給我們一頂農夫的破草帽我們也得戴。但是現在巴黎人的說法又變了。有人說,貝聿銘敢於有這種設想,真是個天才!有人說,很協調,就像原來就有一樣。還有人說,盧浮宮更加醒目了!

自相矛盾的民族

法國人從母親的乳汁裏汲取了理性與邏輯,卻誕生了一個總是自相矛盾的民族:法國人極度保守卻又標新立異,冷靜理性卻又容易爆發強烈的憤怒或熾熱的情感,麵對陌生人保守而謹慎,麵對意中人卻浪漫而充滿激情。其實,法國人拒絕分類,自由行動的另一麵卻是自相矛盾。但羅伯特?莫蘭認為,“法國人似乎充滿自相矛盾,卻很少受到矛盾的影響。”

《醜陋的法國人》的作者佩爾菲特曾經講了自己的經曆。那是在1941年的3月,作者還是中學生,親眼目睹了貝當元帥激起的群眾熱情。貝當向陣亡將士紀念碑致敬後檢閱部隊和老戰士,發表演說,隨後訪問大學。人群發瘋似的激動,很難攔住他們。大家盡力高呼:“貝當萬歲!”女人們更是激動,說道:“我看見他了!”可是,到了晚上,這一切並不能阻止她們透過幹擾,收聽戴高樂的講話。

1942年7月14日,蒙彼利埃軍區的司令蒞臨某學校,參加發獎儀式。人們高唱:“元帥,我們準備好了!”這位司令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號召人們跟著貝當元帥。他說:“這個人無比榮耀,威名遠揚,隻有在他周圍,法蘭西才能在國難中團結振奮起來,他是我們的希望,這位傳奇人物不是別人,就是貝當元帥!”但是這位司令卻在幾個星期之後,率眾抵抗入侵的德軍去了。

拔河比賽

在巴黎一所國際學校內,正在舉行一場拔河比賽,比賽雙方是美國學生和法國學生。老師瑞奈宣布比賽開始後,美國學生使勁地拔啊拔。但是法國學生卻把繩子繞在了一棵樹上,美國學生實際上是在同一棵樹較勁。美國學生覺得拔河比賽比的是哪一方的勁大,這樣並不公平。但是瑞奈卻說,這說明法國學生更聰明。

伏爾泰的流亡

1750年,伏爾泰受腓特烈的邀請來到了柏林皇宮,被腓特烈的盛情款待衝昏頭腦的大師竟然認為腓特烈集“國王的權威,哲學家的談吐和男子漢的魅力於一身”。當然,他們很快就意識到了彼此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終於,因為種種國王的專製和詩人的嘲諷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崇尚自由的伏爾泰很快逃離了柏林準備回國。然而尚未到法國國境,傳來了巴黎對他不歡迎的消息。驅逐他的原因毫不新鮮——“那個敢於首先認為自己是人,其次才是法國人的家夥,不允許踏上法國的國土(路易十五)”。

畫家的自由

在梵高的畫裏,充滿了悲劇意識和不安。他所要表現的是強烈的個性和個人對世界的主觀感受。他追求自由,抒發內心感受,將現實與繪畫分離,被稱為表現主義畫派。當梵高談起他的那些表現自我的創作時,他說:“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為了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但是梵高依然義務反顧地選擇了藝術,他的畫喚起了人們對人性和良知的重新審視。《草地上的午餐》則是著名印象派畫家馬奈的作品。這幅畫開始時被認為有傷風化而被沙龍拒絕。這幅引起藝術家爭議的畫是以喬爾喬涅的《田園合奏》和拉菲爾的《帕裏斯的審判》為藍本。但是原本古典田園式的主題被馬奈完全推翻。拉菲爾的女神和喬爾喬涅的仙女成了兩位裸體女模特,她們甚至還和兩位衣冠楚楚的男子一同在郊外的草地上共進午餐。而在古典題材裏,隻有傳說與神話裏才會出現裸體,這無疑挑戰了當時的風俗觀念。在他的筆下,充滿著自由和開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