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取心何在
一位中國人有一次坐巴黎地鐵。乘客不算很多,但也不是所有人上車都有座位。列車進站,從車窗瞥見箱內有幾個零星的空位,而這節車廂外等候的乘客起碼有十幾人。車門打開,中國人下意識地加快了腳步,奔向空位。這是早年在國內養就的習性,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北京地鐵裏誰不搶座?猶如運動員終點衝刺挺胸撞線,搶座不過臀點地,誰的屁股先沾到座位皮層這座位就屬於誰。然而,當他快步走向空座的刹那,卻有一種莫名的失落,似乎別人都對空位無所謂,隻要他刻意快半步,別人就會自動的慢半拍,完全沒有人和他拚搶。中國人於是感慨:為什麼巴黎地鐵的乘客麵對空座會選擇放棄?進取心何在?
“朋友”的類型
一位語言學家曾指出,英語中有關人際之間關係的詞彙遠不如法語豐富,後者可以非常清晰地將我們同那些我們認識的人之間的關係區分開來,甚至可以進行非常細微的區分。比如關於朋友,法語就有十多個不同的詞彙用來表達不同層次的朋友關係,分別意指:
泛泛之交,即表麵上認識的人;
同事或者因為職業關係經常接觸的人;
年輕時、學生時代或參軍時的好夥伴;
好夥伴,哥們兒,從詞彙學的意義上分析,是指和你有飯一起吃的人;
同上一詞條的意思,但是指更親密的關係;
男朋友或女朋友,根據具體情況可能指同某人有男女之情的人;
孩提時代的夥伴;
永遠的朋友;
最好的朋友;
愛人,但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來判定;
親愛的朋友,但是奇怪的是,這往往是指比單純意義上的“朋友”關係更疏遠的人。
點酒的規矩
在法國餐廳裏點酒的過程很有趣:酒送上來時,侍者會彬彬有禮地將酒瓶轉到商標一側讓你過目,接著煞有介事地打開瓶蓋,倒出一點點在一個專用的酒杯,接下來就看客人的了,通常是先接過酒杯,晃動一下,聞一下香味,看一下酒的顏色,然後抿上一小口,直到點頭示意,侍者才會微笑著將酒放在桌上。
法國葡萄酒
第三節 店主才是上帝
路易十四的進餐禮儀
在國王寢宮裏對著窗戶放了一張方餐桌,桌上擺著餐具。路易十四總是獨自一人進膳,即使在軍隊中,他也不同任何人同桌進餐,隻有舉行盛大宴會時,才允許家人同席,而且吃飯時,在座的王子必須戴著帽子,隻有國王一人免冠。這個奇怪的反常禮儀無疑想表明,餐桌上他是主人,別人隻是暫時的列席罷了。
你仍是外國人
一個外國人,很想入法國籍,但入法國籍要懂法國習俗,經過各種考驗,他及格了。警察叫他去領核準證件,他興衝衝地去了,警察把各種核準的證件交給他,他拿了就稱謝告退。
“且慢。”警察叫住他。
他吃了一驚,回頭。
“請把證件還給我。”警察說。
他依言照辦。
警察把核準的證件取回,立刻撕了。
“為什麼?”那個隻做了幾分鍾的法國人大惑不解。
“你仍是外國人。”警察說,“沒有一個真正的法國人,在這個時候,會忘了小費!”
店主才是上帝
法國有一個令人困惑的習俗,就是顧客每次進出商店都要說早安、午安和再見。隻有這樣才能得到最好的服務。如果進商店或離開時不說這些話語,店主、雇員乃至店裏的其他顧客都會對你表示不滿。當然他們表麵上還可能裝著彬彬有禮。這主要是因為法國人的商店被視為店主家私人領域的延伸,而不是一般的公共領域,因此客人進出他的商店時必須要說些好聽的話。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在法國的大商場常常得不到很好的服務,服務員很冷漠了。如果有一種方法可以高聲喊叫“早安”、“午安”,使35000平方英尺範圍裏的所有人都聽見,興許服務會有所改善。
一天吻了五百次
正準備定居巴黎的畫家韓舞麟,有一次應邀去一個法國人家裏做客,當天賓客約20多名,見麵時每個人親每個人四下,每個人又被每個人回親四下,道別時全套動作重來一次。根據他的估算,那天他與法國人貼麵吻了近五百次!
違背了吃飯的定義
法國人在吃飯上的繁文縟節主要是因為他們把吃飯當作一種公共行為。所以吃飯者一落座就要把餐巾鋪在膝蓋上,餐具按一定方式擺放,並且按一定的順序上菜。在中國,上菜快是服務好的一種標誌。但是吃法國菜,卻講究慢。一頓餐吃上三個小時是常事,實際還是那幾道菜,時間短被認為服務不夠。一桌隻要有一人還沒有吃完,侍者就不能上來收拾盤子,不能上下一道菜。所以碰上一個吃飯慢的人,滿桌的人都會耐性地等他,然後才吃下一道菜。所以法國人不理解為何其他國家的人可以隨時進行吃飯這樣的活動。法國人在街上很少吃東西,對美國觀光客來說,最奇特的就是巴黎的盧浮宮前要排半小時隊,這時沒有人會吃東西。要是換了在美國,兩旁早就布滿了賣零食的攤子。法國的小孩子從小就被教育吃雞不能上手,吃雞肋也要用刀叉翻來覆去地挑出肉來。19世紀法國著名文學家莫泊桑在《我的叔叔於勒》裏也談到了當時法國上流社會如何優雅地吃牡蠣。她們用手帕托著牡蠣殼,將嘴伸向牡蠣而不是將牡蠣伸向嘴邊,以免弄髒衣裙。
方式或許比結果更重要
法國人在某一情形所采取的處理方法往往著眼於為自己爭取優勢。自我利益當然必須實現,但實現的方式應當巧妙,應基本借助間接方式。“讓你看看”的促銷風格使耐克在美國取得巨大的商業成功,在法國卻無人欣賞。人們認為,張狂的表現自我利益與貪婪是愚蠢的、幼稚的、輕率的舉動。偽善本身未必是不可取的,達成結果的方式或許遠比結果本身更重要。
走路要有走路的樣子
法國人認為,從一個人走路的樣子,就能一眼看出他或她是不是美國人:美國人走路,胳膊總會隨意地擺來晃去,還經常會跳幾步,一副無拘無束、興高采烈的樣子。法國母親總會提醒孩子站直,走路要有走路的樣子,胳膊保持在身體兩側,走路要呈直線,麵部表情保持平靜。
公眾場合的談話
法國人極其擅長於在擁擠的公共場合或狹小的公寓裏創造心理隱私空間。比如,兩個人在地鐵裏交談,如果不想讓別人聽見,那麼即使站在他們旁邊,也幾乎不可能聽到他們在說些什麼。美國人在這種情況下則認為,說話大聲點,甚至保持一點距離進行交談,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第四節 美國人不可能這樣整齊
我怕打破這個圈子
一位剛剛搬到美國的法國婦女正在和一群美國同事聚餐。她早早地吃完了自己的甜點,然後煙癮上來了,她想出去吸一支煙,但是最後她還是不好意思這樣做。旁邊的人以為她是不好意思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個癮君子,她卻說:“不是的,我其實不想站起來,怕打破這個圈子。我覺得我們在一起度過的這段時間非常愉快,如果我破壞了這種氣氛,我會覺得不好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