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 風度永遠是最重要的(1 / 3)

一個人隻要行為高尚,不管怎樣無知也會得到原諒的。

——巴爾紮克

2001年7月11日,法國時裝巨人伊夫?聖羅蘭在巴黎的時裝發布會上向觀眾致意。法國的時裝在世界享有盛譽。

第一節 這簡直是犯罪

風度永遠是最重要的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起人顧拜旦曾經說,在法國人眼裏,參與永遠比取勝更有價值。對於法國人來說,風度永遠是最重要的。寧願派頭十足的失敗,也不能贏得沒有風格和風度。因此,一些二流的運動員在法國卻大受歡迎,比如雷蒙?普裏多,一個在比賽中永遠隻能獲得第二名的車手。

最簡單的情況在法國也會變得複雜

一位與法國人結婚的美國太太說:“最簡單的情況在法國會忽然變得既複雜又繁瑣。而這些法國人對細節的主意,每每讓我歎為觀止。”

您看著辦吧

對於完全陌生的人,美國人也習慣於毫不猶豫直接稱呼其名字(不帶姓氏)。在法國人看來,美國人這樣未免有點放肆,有點冒昧。法國人隻會對比較親近的人才直接稱呼名字。與英語不同,法語中的“你”有兩種說法。“您”是敬語,用於正式場合或關係比較遠的人之間,“你”則用於關係比較近的人之間。後一種稱呼也象征著一種地位上的差別,比如女主人對女仆稱“你”,而女仆稱女主人則要使用“您”。

有一次在電視上,記者采訪法國總統或名人時,喜歡故意刁難,總問他們:“我們間是以‘你’相稱還是以‘您’相稱呢?”他們卻是從容地答道:“您看著辦吧。”

與法國商人談生意

一位中國商人這樣介紹與法國商人談生意的經驗:法國商人在公餘之暇的交際,幾乎不會有在晚上被邀或邀請對方在外麵舉行宴會的,家庭宴會是最隆重的款待。在法國,比起英、美兩國來,這種機會較多。但無論家庭宴會或午餐招待,都不會被看作交易的延伸,在宴請招待時忌諱談生意。因此當我方要招待對方時,若對方發覺你有利用交際來促使商業交易能更為順利的意圖的話,他們馬上會斷然拒絕。

寧願接受損失的老板

法國人非常喜歡美國的喜劇演員傑裏?劉易斯。有一次,他在巴黎最豪華的飯館裏宴請一大群朋友。他點了一種很稀有的葡萄酒,又打開一罐可口可樂,然後把酒和可口可樂都倒進一個杯子裏,混合成一種新的飲料。不想法國老板看到此景,非常憤怒,感覺這根本就是對法國文化和禮儀的侮辱,他氣急敗壞地把所有參加聚會的人都趕了出去。為了捍衛自己的榮譽和法國的文化,這個老板寧願損失一筆可觀的收入。換了美國老板,或許就會“苦笑著咽下這口氣”,讓白花花的銀子來撫慰受傷的尊嚴。

沒法吃的飯

伯納?聖?若弘在形容法國餐桌禮儀時說,法國人吃飯太拘謹、太嚴格、太幹淨、太規矩、太長、太涼、太貴、太淺薄,一言以蔽之:沒法吃!

這簡直是犯罪

在法國沒法吃飯是因為吃飯的人總是要想著怎麼吃,而不能專心享受美食。有位中國人曾回憶,一次吃飯,同桌的法國人看見鄰座的某國人不用餐刀而用叉子切奶酪吃,如喪考妣地評論說:這簡直是犯罪!

我真是笨透了

在法國,一杯酒喝盡了以後應該如何應對?那要看你是男是女。如果是先生,你自己拖過酒瓶自斟自飲便是。如果是女士,你應該不動聲色,把空杯子留在桌上,等待左側、右側乃至對麵的男子來為你斟酒。如果女士大大咧咧地自己倒酒喝,那是犯了餐桌大忌,極不禮貌,讓周圍未盡責的男子無地自容,這是何等的奇恥大辱!一位嫁給法國人的美國婦女就曾犯過這樣的錯誤,她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年輕時無知,杯子一空便自己倒酒,如今想來不禁臉紅……我真是笨透了!”

第二節 進取心何在

這種酒,隻宜用目光撫摸

法國大文豪巴爾紮克有一次在家裏宴請他的客人,當那位客人杯中剛剛倒滿酒準備一飲而盡的時候,巴爾紮克說道:“我的朋友,這種酒,隻宜用目光撫摸。”

“然後呢?”

“然後,深呼吸。”

“再然後呢?”

“虔誠地將其重新放到桌上,不要碰它。”

“再然後呢?”

“然後再說吧。”

喝湯的方法

中國進入WTO以後,如今進出法國餐館的中國遊客再拿小勺喝咖啡或者端起碗喝湯的人可能已經沒有了。可是,你知道喝湯的時候勺子應該從哪個方向進入口中嗎?假如拿起盛滿湯水的小勺,順勢以其水平側麵靠近嘴邊……錯!這是典型的盎格魯-撒克遜佬喝湯的方式,嘴得張多大才能把這勺湯喝入呢?高盧人喝湯時要先調整勺的方向使勺炳與嘴唇成垂直狀,然後以勺的末端(勺尖)款款送入櫻桃小嘴之中。

如何享用色拉

在法國,頭盤色拉盤內的大片大片的菜葉如何入口?如果用刀將其切成小片再用叉挑起的方式是僅次於用叉子切奶酪的犯罪行為。那應該怎麼辦呢?請聽好:先用餐刀的尖部將生菜葉子折疊數層,大小以嘴的橫截麵投影的大小為宜。疊畢,以叉子穿透,輕輕提起,送入口中,咀嚼之。

關於“禮貌”的定義

伯納?聖?若弘在《12億火星人》中探討過究竟什麼是中國人眼中的禮貌。據他說直接問一下中國人得到的回答是:“那就是會說‘你好,再見,請進,請坐’這類的話啦!”如果我們也問一下法國人什麼才算禮貌,那麼我們得到的回答可能是這樣:“禮貌就是避免使對方難堪,避免問可能令對方感到不適的問題,或者顯示對方錯了或者有可議之處。你必須事先設想他回答你時是否會感到為難。”

同理,讚美也容易使人感到困窘,因而應該慎用。因為,直截了當的吹捧會使謙虛的人感到喪失原則,使那些羞怯的人感到情何以堪,而那些多疑的人則會感到你在冷嘲熱諷。

如此看來,你在法國決不能問人家結婚了沒有、孩子多大了這樣的問題,因為人家可能根本沒有結婚,或者不想讓別人知道是否結婚。同樣,你也不要問人家在哪個單位工作,因為人家的職業可能不夠體麵,或者根本正在失業。甚至你不能問法國朋友的父母身體如何,因為如果人家父母已經仙逝,你的問題無異於挑開一個瘡疤。

為了別人的麵子

一位中國人隨旅行團在法國與一對母子同桌共餐。整體上菜做得還不錯,但是有一道鹹魚的菜很難吃,中國人咬了一口就吐了出來。這時法國小孩也發現鹹魚難吃,就直接嚷起來:“這魚太難吃了。”法國母親趕快糾正說:“不是不好吃,而是你不愛吃罷了。可以放一邊不吃,但是不要說不好吃!”法國媽媽說得很認真,小孩也很聽話,那大人都難以下咽的鹹魚不知他是怎麼咽下去的,後來的時間裏他也再沒有說不好吃的話了。還有這樣一個笑話:一位日本商人在法國人家中做客時不慎將一盤用來洗手的水喝了下去,法國主人馬上給自己的孩子使了個眼色,那孩子也不動聲色地將洗手用水喝了下去,保全了日本人的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