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吃掉半個巴黎,晚飯吃掉另外半個。
——法國啟蒙思想家、法學家 孟德斯鳩
溫馨浪漫的法國大餐
第一節 午飯吃掉半個巴黎,晚飯吃掉另外半個
饕餮一族
法國是歐洲最看重飲食的國家。世世代代的法國人都堅信,世界上最好的佳肴盛饌出自他們的沃土。在一本由墨西哥法語語言聯合會出版的雜誌上,有這樣一段話:“歐洲各民族中,惟有法國人真正關心他們的飲食。毫無疑問,在西方世界裏,如果一家飯館以其烹飪而著稱,那麼灶頭的上方肯定飄揚著三色旗。如果在慕尼黑、蘇黎世或倫敦,有人表現出不一般的廚藝,他也是從法國人那兒學來的。”
史上最敬業的廚師
法國人對待烹飪藝術的認真態度可以弗朗索瓦?瓦泰爾為例。瓦泰爾是波旁王朝貢代親王的炊事領班,這位親王在巴黎以北25英裏的香蒂麗擁有一座漂亮的城堡。有一次,路易十四及其隨從要到此處小住,瓦泰爾免不了大事張羅一番。為了25桌豪華大宴,他一連忙了好幾天,到了夜裏輾轉反側,白天丟魂失魄的地步了。不料在最後時分發現還缺兩桌烤製佳肴,他感到真是奇恥大辱,痛不欲生。其實,這並不是他的過錯,而是有些貴族破壞了原來的上菜安排,但他並不寬恕自己。那天夜裏,瓦泰爾在那沉睡的城堡裏獨自遊蕩了一夜,心裏七上八下,不知第二天為國王準備的盛宴是否能補救自己的失誤。不料,可怕的事情發生了:翌日淩晨四點,從大西洋海邊隻拉來了兩車鮮魚,而他為了取悅聖上,好多天前就定了12車魚。瓦泰爾驚訝之餘,問道:“就這點兒?”那個傻乎乎的送魚人說:“是的,先生。”瓦泰爾二話不說,跌跌撞撞回到他的屋裏,抽出利劍,劍柄頂著門,自己就向劍尖頂去。世事弄人,這位嚴肅認真的炊事領班還沒咽氣,那十車鮮魚就送來了。
午飯吃掉半個巴黎,晚飯吃掉另外半個
對於法國人的口腹之欲,孟德斯鳩有個非常幽默的形容:午飯吃掉半個巴黎,晚飯吃掉另外半個。珍妮?安諾伊希也說,在法國,一切事情——婚禮、禮拜、決鬥、葬禮、欺騙、外交——都可以作為一次盛宴的借口。而在海明威裏的裏,人物一旦到了巴黎也總是食欲大開。福樓拜則說:天空湛藍,萬物微笑,我離開餐桌,身心幸福。一位學者曾這樣闡述拉伯雷的文學著作與法國美食的關係:“在享用著食物的時候與這個世界相會是多麼快樂,多麼有成就感。人類戰勝了世界,享用著世界而不是被它所吞噬。拉伯雷堅信,人隻有在宴會的時候,且隻能用餐桌上的語調才能自由、坦誠地表達自己。”盧梭更是宣稱:“不幸的男人,他們的老婆和女仆根本不會做飯,這可真讓人受不了!這樣的家庭不幸確實是許多痛苦的根源。”
亨利四世的吞服法
使國家繁榮昌盛的亨利四世,在需要治療自己的感冒時,竟然依靠食物。他不聽禦醫的勸告,使用吞服法,竟然吞下加倍的活沙丁魚和活牡蠣,接著豪飲加了香料的酒,最後從胃裏把它們洗出來。據說效果還不錯。
路易十四的胃口
如果說亨利四世的吞服法很恐怖,那麼跟他的孫子路易十四那種真正的狼吞虎咽比起來,就有點小巫見大巫了。朝臣們有幸在凡爾賽宮觀賞路易十四用餐,這樣有關他驚人胃口的故事便不脛而走。他的宮中有50多個廚師和助手,這些人使盡渾身解數,做出花樣翻新、令人稱羨的菜肴,擺在皇家大桌上任人欣賞。路易十四的餐桌上的新奇景象很快成為國際上的一種奇觀。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創造的東西,後來演變成法國外交政策的一種重要而不斷發展的傳統,這就是宴請外交。當時精心安排的盛宴被稱為法式宴席,餐桌上一次上200個菜,這既有顯擺的一麵,也有營養的一麵。
烹飪大師與常敗將軍
如果說路易十四以大吃大喝自娛自樂為主,那麼,其曾孫路易十五則既會吃又會做,他的拿手好戲就是羅勒雞,他網羅到自己身邊的都是這方麵誌同道合的人。查爾斯?德?羅漢即蘇比斯親王是一個可憐巴巴的將軍,他在戰場上是個常敗將軍,但在國王眼中卻是烹飪大師,他的野雞蛋與鷓鴣蛋蛋卷是一個名菜。今天的曆史學家隻記得他當年在羅斯巴赫轉大勝為大敗,而對廚師和講究吃喝的人也包括路易十五來說,他的名字隻意味著蘇比斯菜羹,這是一道用洋蔥和黃油,有時還加點米飯的油珠閃閃發亮的湯汁,同烤肉一起端上餐桌。
第二節 沒有奶酪,就沒有陽光
鵝肝是怎樣煉成的
肥鵝肝是法國最有名也是法國人最喜歡吃的菜之一。肥鵝肝非常油膩,很多鵝都是專為製作肥鵝肝而養的。法國人用特殊的方法使它們的肝長成脂肪肝,肝重居然達兩斤多。但法國鵝肝製作過程卻很不人道,農夫先選一批一級肥鵝,然後每天灌之以酒。鵝酒精中毒,肝一天天長大,變成原來體積的數倍,農夫殺鵝取肝,鵝肝的價值遠遠超過鵝的本身。可見,為吃而不擇手段,法國人與中國人可以一拚。
沒有奶酪,就沒有陽光
法國有句諺語:如果哪天少了奶酪,那天就沒了陽光。
紳士也蹭飯
有一次,一個中國人去法國開一個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上,聽眾寥寥,但是在隨後舉行的酒會上中國人卻發現突然增加了很多人。在他身邊,一個西裝革履的法國人正喝得酒酣耳熱,突然問這個中國人:“請問這裏在舉行什麼活動?”中國人很是詫異,反問:“那你為何進來?”答曰:“我路過這個酒店,看裏麵很是熱鬧,又有酒水喝,便進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