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輯 饕餮一族(2 / 3)

發現一道新菜要比發現一顆行星更偉大

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而一位法國的烹飪大師則說:“發現一道新菜要比發現一顆行星給人類造福更大。”

麵包與法國大革命

說起來曆史上著名的法國大革命還與麵包相關。1789年,路易十六的統治下,法國的經濟情況很糟糕。巴黎工人每月收入的88%要用來買麵包,然而統治者卻不理解貧民生活的艱難。民間流傳著種種謠言:奧地利公主出身的王後聽說市民們吃不上麵包後說:“沒有麵包,讓他們吃蛋糕!”於是小市民們群情激奮,巴黎搶麵包的騷亂隨之發生,局勢不穩,從而成為了引發革命的誘因之一。

酸雨也要問產地

法國人習慣了本國原汁原味的原地產的正宗產品:喝布列塔尼的葡萄酒,吃巴紮斯的牛肉,嚼尼翁的橄欖。在法國有個流傳甚廣的笑話說,幾個法國人在邊吃邊聊,外麵正下著小雨,他們談論著法美的產品大戰,喝的是夏朗德的幹邑白蘭地,吃的是抹著伯呂佳魚子醬的布利尼斯餅,以及瑪爾奈斯肉,呈綠色的扁平牡蠣。這時一個人說:“外麵大概下的是酸雨。”另一個人馬上接著問道:“是哪兒產的?”

第三節 要“藝術”地吃

不一樣的味蕾

據說法國人的味蕾很敏銳,輕易就能分辨出葡萄酒的年份,還能說出釀酒用的葡萄生長在山的哪一邊。多數法國人,喝一杯酒,可以辨出是哪一個牌子,已經存了多少年;吃一塊牛排,也可以分辨出這頭牛是多大年齡,公的還是母的,平日裏喂的飼料是青料還是幹料。

口味教育

在1994年,不論是從收益還是從銷路來看,麥當勞連鎖店在法國都位居第一。或許麥當勞打入法國所引起的最令人煩惱的一點在於,它成功地征服了年輕一代的味蕾。教育部接受了法國烹飪藝術協會建議的一門課程,努力在各小學推行“口味教育”項目,旨在培養孩子們學會欣賞比他們最喜愛的“巨無霸”更有品位的食物。法國營養學家保羅?薩謝醫生指出,法國傳統食品的多樣化,是使法國冠心病發病率比美國低三至五倍的主要原因。所以法國的生活方式比美國強百倍。可見,法國人為捍衛自己的飲食文化,抵製漢堡包、比薩餅,竟將此上升到了理論高度。

法國菜的影響力

匈牙利出版了一本有關烹飪的書,前言裏直接寫道:“無論什麼時候,我們的廚師或最老道的大廚們都竭盡全力地模仿法國廚藝烹製的菜肴,以取悅他們的貴客。”以色列和匈牙利等國家都生產優質奶酪,但這些奶酪都必須貼上佩裏戈品牌的標簽,否則簡直難以銷售。因為隻有這樣,這些奶酪才能拿到法國式的“出生證”。

飲食的神聖意義

法國人普塞爾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版了一本《身體辯護書》,在書裏麵他寫道:“盲目亂吃,不知所吃者為何物,實在是對一樁神聖之事的褻瀆,也就是中止了世間一種上升的、能夠收獲善良品格的人生。它會在身體內長得枝繁葉茂,但不會抵達靈魂擁堵的大道。飲食中有德行,是一件有遠見的事,其中蘊含著很多高貴的意義:既涵蓋了生命的起源之地,也包括了生命的終點。這個人生中最主要的信仰幾乎可以與智慧同日而語,失去了它則標誌著陷入了致命的愚昧之中。客人就餐時,一套嚴格的禮儀可以將兄弟之間和陌生人之間的感情都拉近,以領聖體的方式享用同樣的東西後,眾人親如一家。地球上我們的祖先們的血流淌到不同的身體中,最後又彙聚成同質的血液。吃!喝!由此進入到神的意誌,修成正果!”

要“藝術”地吃

一個法國人這樣描寫一次他參加的法國盛宴:“在索裏約的某個夜晚,迪麥恩先生告訴我說:‘您請看,霧色迷離,浮於楊樹半高之處,樹影婆娑,天空澄澈,星光閃耀,樹下苜蓿清晰可數。凝思冥想,如此良宵,每逢霧飄於這一高度,我給您準備的餡餅才會恰到好處。’我坐在餐桌前,欣賞著眼前的景致,享受美食的愉悅無以複加,同樣的餡餅,若無這番描繪,我肯定會漫不經心地吃到肚裏。因此,必須說出菜的特別之處方能體會出真正的興奮。”

喝酒時的講解

莫裏斯?勒龍曾說:“其實,如果說在欣賞一幅畫或者一段名曲時最好保持緘默,那麼,高明的講解對於品嚐一瓶好酒有著特殊的作用,而且有助於分清楚哪些是無知者,哪些是內行。”

第四節 口腔文化

巴黎的餐桌

拿破侖下台後,所有的歐洲精英都深切懷念著大革命前的法國文化,包括法國的美食。他們重返巴黎呼吸著那裏的空氣,徘徊在時尚的飯館裏。一位叫歐也尼?布裏封的人這樣說:“1814年,全歐洲都與法蘭西對抗,所有‘部落’的頭領們都隻有一句口號:巴黎!到了巴黎,他們就要去王宮,在王宮,他們最想要什麼?坐到餐桌前!”

路易十四的午餐

路易十四的午餐一般在早上十時吃,這可是正正經經的飯,請大家看看下麵的膳單吧,不過要注意膳單上的飯菜僅僅是供給一個人享用的。

六個菜湯:兩大盆湯(包括健身雞湯、山鶉白菜湯),兩小盆湯(雛鴿蝦醬湯、雞冠肉末湯),兩小碗餐前湯(閹雞肉末湯、清燉山鶉湯);

四個正菜:兩大盤熱葷(燒小牛肉和蒼鷹肉、鴿子肉餅),兩小盤熱葷(燴雞塊、山鶉肉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