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主義誕生最多的國家(3 / 3)

2. 藝術品是否與其他物品一樣屬於現實?

3. 解釋亞裏斯多德在《尼格馬科倫理學》中有關“責任”的論述。

科學類考生選擇題:

1. 欲望是否可以在現實中得到滿足?

2. 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比較有什麼意義?

3. 解釋休謨在《道德原則研究》中有關“正義”的論述。

經濟社會類考生選擇題:

1. 人們是否可以擺脫成見?

2. 我們可以從勞動中獲取什麼?

3. 解釋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關“德行”的論述。

一個巴掌會弄出什麼聲音來

每年高考之前,法國書店裏各類哲學參考書、哲學概念記憶卡片相當熱銷。近年來互聯網上也出現了不少麵對高中畢業生的網站,用多媒體和動態的方式輔導哲學,更受考生青睞。有一個自命為“我愛哲學”的網站,出了這樣一個模擬考題:“一個巴掌會弄出什麼聲音來?”按該網站的指導:考生見了這樣的題目,千萬別慌,更不能憑直覺回答“一個巴掌拍不響”。先不妨引用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話,老實承認“我知道我不知道”,然後把問題中的幾個看似簡單的關鍵詞如“一個”、“巴掌”、“聲音”等逐一分析一遍,從中發現玄機,再引經據典,從容地展開論述。最後下結論時一般要有意閃爍其辭,切忌把話說死:一個巴掌雖然拍不響,但在特定的情況下“此時無聲勝有聲”,自會有其深刻的內涵。當答案寫滿了三張紙,判卷的人都想不起來原來的問題是什麼的時候,這題就算答完了。

巴爾紮克的名言

巴爾紮克說:“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

人均讀書11本

法國人愛讀書也非常有名。據法國民意調查機構的統計,法國人2004年人均讀書11本,其中2/3的讀者年齡在35歲以下,足見法國的讀書熱情。

辜鴻銘的評價

清末大學者辜鴻銘認為,中法文化裏有一種細膩與靈敏的特質,使彼此之間有一種內生的好感。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他是這樣說的,“法國既有寬度,又有深度,還有細膩。”

部長的提問

在加拿大駐法使館有一場討論會,會上加拿大的部長發表了一則關於“人類安全”的國際條約的建議。聽眾中的加拿大人所問的問題都是這種條約如何實施之類的問題。但是法國的一位部長卻站起來問,加拿大部長的發言所展現出的思想是一種“分析框架”還是一種“新概念”。舉座加拿大人都很是茫然,加拿大部長更是不知如何回答,但在場的法國人卻無任何不適應的反應。

第四節 人人都學富五車

為寫書擅離職守的總統

在法國,人們對政治家的說話和寫作都有所期待。如果人們看到法國總統去參加國際會議的途中在讀詩歌,沒人會指責他裝腔作勢、浪費時間或揮霍納稅人的錢。出版過一本書的政治家格外受到尊重,盡管政治家在位期間出書並不少見。1976年,法國總統德斯坦甚至在執政期間擅離職守15天去完成他的書——《法國的民主》,卻並未受到任何指責。

知識分子的地位

在一個思想受到如此重視的國度,知識分子受到尊重就不足為奇了。法國人對知識分子的重視超過所有行業。在法國,知識分子被定義為“從事一項事業”。他們是一群通過親自參與政治或支持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甚至創造一個問題來推動一項事業的人。法國詩人拉馬丁是法國首批引人注目的知識分子。他創造了大量的詩歌作品,但他也是個政治家,因成為第二共和國臨時政府執政委員會五個成員之一而獲得罵名。雨果也曾當過眾議員,托克維爾任過眾議員和外交部長,而作家馬爾羅成了戴高樂政府的文化部長。

這兩個人摧毀了法國

傳說,路易十六被囚禁以後,讀到伏爾泰和盧梭的著作,說:“這兩個人摧毀了法國。”

人人都學富五車

法國人在談判時不會隻顧談問題,否則會被嘲笑為是個枯燥乏味之人。除非在最後做決定時可以一本正經,在其他的時間裏,多談一些關於社會新聞或文化等方麵話題往往受大家歡迎。當然這也與法國人的素質有關。有人感慨道:“不知道是聽來的還是看書積累的知識,就是雜貨店或肉店的女老板,也會時而滔滔不絕地談論藝術,一下子又會把話題扯到政治上去,好像人人都學富五車,真叫人感到驚訝!”

法語的三大要素

在法國,學校教育的頭十年時間主要就是用於對學生進行法語語法的教學。老師不厭其煩地提醒學生:“法語的三大要素就是‘明白、明確、明晰’。”學生們的主要功課就是學習寫作,力求使自己的文筆流暢、表達清晰。

理想的法國式談話

一位法國人曾經這樣評價他們自己:“理想的法國式談話應該像一張完美的蜘蛛網:精致、敏感、優雅、充滿智慧、比例和諧,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我們法國人在製造談話的同時,以製造談話的方式,建立起彼此之間的關係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