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在教師素質不高的情況下,提高學生素質是一句空話。
前麵提到2000年9月1日起中小學開始使用新的語文教材,強調創新、實踐、減負、能力提高等。那麼,教師是否已經適應和理解了改革後的新教材了呢?一位家長不無擔心地說:我倒是不擔心小孩子,他們反正剛剛開始,什麼都新鮮,什麼都要學。問題在於,老師們是不是也得先接受一點崗前培訓,否則,教材改得再新,但教法還是換湯不換藥,照樣達不到改革教材的人的良好願望。
據說某地教育部門和一家雜誌社欲聯合舉辦一次中小學語文教師現場作文比賽,競賽題目就直接從平時給學生寫的作文題目中選擇,但是要當場命題、當場寫作、當場交卷,並承諾獲獎率在30%左右,且獎金不菲,要求廣大語文教師積極參加。據統計,當地共有語文教師4000餘人,結果報名者隻有7人。由於報名者少,組委會發了一個補充通知,要求每所中心小學以上的學校至少推薦1名語文教師參加,每所直屬中學至少推薦2人參加。但許多學校多次動員後,仍然沒有人願意參加,有的學校甚至作出規定:凡參賽後不管最後有沒有獲獎,都給予100元獎勵;如果獲獎,再給予加倍的獎金。然而,仍然沒有人主動報名。最後,組委會隻得作出取消比賽的決定(《雜文報》2000年6月30日第三版《警察遊泳與教師作文》,作者朱華賢)。
為什麼語文教師不願意參加條件如此優厚的現場作文競賽呢?事後有人專門作了調查,據說主要原因是這樣幾個:一是許多人自從走出師範院校的校門後,從來不寫文章,筆早已生鏽了;二是當場命題,當場寫作,這是需要實力的,來不得半點假貨,不像有些人為評職稱寫所謂的教研論文,東抄一段、西摘幾句就行了;三是你獲不了獎,就倒黴了,不參賽,誰也不知道你會不會寫文章,一參賽,假如什麼獎也沒得,還不是等於證明自己的寫作水平不行嗎?由於這些原因,自願參加的當然就不多了。
作者繼而在那篇文章中分析道:
語文教師是教語文的,語文教學中有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教學生寫作文。教作文的,本來是喜歡寫和會寫的,或者說,本來是應該經常寫寫的,正像大學裏的許多美術教師就是書畫家一樣,也正像中小學裏許多體育教師平時也經常跑跑跳跳,做幾個漂亮的示範動作一樣。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語文教師中太缺少這種能在作文方麵做幾個漂亮示範動作的人了,能把自己的"大作"拿出來讓學生欣賞的極少,絕大多數的語文教師隻能紙上談兵。沒有親身體驗,沒有寫作的甘苦,不能現身說法,就不免亂談、瞎談,就不免讓學生懷疑,就必然使學生缺乏興趣,也必然導致教學質量的低下。許多學生之所以討厭作文,不會作文,恐怕與語文教師自己不愛作文、不會作文、再由此而亂評亂改作文有著直接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