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情況還曾出現在對韓寒《三重門》的一些片斷的評論上麵。"網大"上一篇署名"老光"的文章《韓寒:節製與賣弄》中講到:
《三重門》確是描寫生活。盡管有許多生編亂造的細節,關鍵的地方韓寒還是誠實,比如林雨翔和梁梓君夜闖鬼屋,碰到了梁的朋友老K,"老K練得一身高強武藝,橫行鄰裏,小鎮上無敵,成績卻比梁梓君略微好一些,所以榮升職中……老K進了縣城的職校後,忙於打架,揍人騙人的議程排滿,所以無暇回小鎮。"這次碰巧相遇,幾個人一起去吃飯。吃飯時,因為鄰座小阿飛的挑釁,終於打起來。林雨翔不會打架,被推出飯館,刹那間,林雨翔覺得四周一涼,靈魂甫定,發現自己已經在店外了。扭頭見裏麵梁梓君也正舉著一隻凳子,飛哥邊抬一隻手擋,邊指著林雨翔,一個幫手拎起一隻凳子飛奔過來……他嚇得拔腳就逃,自行車都不顧了。逃了好久,發現已經到大街上,後麵沒有人追,便停下腳步。涼風下隻有他的影子與其作伴,橘黃的街燈在黑雲下,顯得更加陰森。
韓寒對這個情節的處理非常好。學生題材,打架是個很富戲劇性的事件。如果依新新人類的叛逆精神,這個情節是無論如何不肯放棄的。但韓寒並沒有自以為是地把主人公拖出他的生活,打鬥雖然刺激,終歸不過是噱頭而已。林雨翔從飯館裏逃出來,正如《圍城》裏方鴻漸、趙辛楣等人在去三閭大學旅途中,希望搭乘兵痞侯營長的軍車未果一樣,是作者不願意讓人物貿然脫離他們的生活軌道。韓寒在此處的冷靜,顯示出他作為寫作者的誠實態度,足以掩蓋他的很多地方的做作和賣弄。從這裏可以看出,韓寒比不少年長他許多的新生代作家們更懂得節製,這是表現欲對藝術才能的妥協。活該他能寫出這麼有趣的
小說
來。
韓寒看後笑笑說,他們怎麼會注意這一細節。另外還有幾篇文章也講到這一細節,說是韓寒對學校生活非常熟悉,但對社會上這類打鬥的事情顯然不熟悉,寫得不生動,所以都以為他是在運用寫作技巧而揚長避短,是故意這麼處理的。實際情況是,寫到這裏時正好下課了,隻好匆匆收場,讓主人公"拔腳就逃"。
這種評論如果發生在別人身上,在評論其他人的
文學
作品中看到,我會覺得非常有道理,但它恰恰發生在韓寒身上。經韓寒這麼一點穿,就足以令我對許多說得有鼻子有眼的活靈活現的
文學
評論產生動搖。
就如2000年8月4日《中國青年報·讀書緣》版頭條文章《韓寒:一個混混?一塊金子?》(顧嘉琛)中說到:韓寒
小說
的最末一句這樣寫:"一張落寞的臉消融在夕陽裏",這句話在書中出現了兩次。評論者說,相比於貫穿全篇的幽默和字字的鋒芒尖刻老練,這兩次近似無限透明的"落寞"才真正有了欲說還休的澀澀的青春意味。
事實如何呢?
因《三重門》在哆來咪中文網上刊載,我曾看到有一頁最後一句是"一張落寞的臉消融在夕陽裏",而書的最後的一句也是"一張落寞的臉消融在夕陽裏",覺得這是很明顯的重複,就問了韓寒。他看後也說,前後斷斷續續寫的,時間相隔太長,忘了,以致重複。
這說明他不是故意為之。
所以,有的時候,文章和
文學
評論可以全然不顧作者的原來意圖,而杜撰出一套分析者或者評論者的想法來。再回到現在的語文教學,要把這種帶有明顯猜測或政治色彩的分析和評論硬加到課文上麵,加到作者頭上,做好框子讓學生鑽,不免顯得荒唐。這樣的試卷,這樣的語文教學,引起學生的不滿甚至反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