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充滿青春活力的晚年(1)(2 / 3)

幾乎沒有一種知識是恩格斯不感興趣的。這種求知若渴的精神,直到晚年仍然旺盛不衰。19世紀末自然科學的發展,吸引著他很大的注意力。雖然他“隻能在閑暇時研究自然科學”[7],但他研究的範圍十分廣泛。有一個時期,他甚至研究產科學,並且“從中發現一些從哲學觀點來看有重大意義的東西。”[8]

即使工作十分繁忙,恩格斯並未減弱從年輕時代起就十分喜愛的文學和藝術。同馬克思一樣,他精通世界文學,熟悉古代和當代許多著名文學家的作品,特別熱愛並尊敬歐洲文藝複興時代和資產階級現實主義的偉大作家,十分推崇但丁、塞萬提斯、莎士比亞的名著,認為把這三位文學大師歸入文藝複興時期那些在思維能力、熱情的性格方麵,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麵的巨人之列完全當之無愧。

當然,恩格斯決不是把文學作為閑暇時間的消遣,而是通過研究各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具體、生動地了解曆史的進程。曆史的事件和曆史上不同階級、集團的相互關係。他曾經以欣喜的心情閱讀現實主義藝術大師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認為這部作品對大革命後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各種人物的描寫是無與倫比的。他說:“我從這裏,甚至在經濟細節方麵……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的曆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裏學到全部的東西還要多。”[9]

深厚的文學修養,為恩格斯的理論著作增添了光彩。在他的許多哲學、曆史和經濟學作品中,往往可以發現取之歐洲文學名著的生動比喻和引證。他對許多著名作家和作品的評論,無論從思想上、政治上和藝術上都有很高的水平,十分準確和中肯。他的文藝理論和美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為現實主義下的經典定義:“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10],無論過去和現在,都是衡量現實主義作品的標誌。

恩格斯不是關在書房裏的學者。他的興趣很廣。年輕時候,他熱情奔放地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十分愛好狩獵、騎馬。作為一位出色的騎手,他在猛烈追逐野獸時,總是一馬當先,衝過壕溝、籬笆等障礙物。馬克思經常為他的安全擔心。外出旅遊更是他的愛好。隻要有可能,他每隔一段時期,總要到外地遊曆、觀光、休養。晚年的時候,遊興仍然很濃。

1888年8月8日,恩格斯在德國化學家肖萊馬、馬克思的幼女愛琳娜和她的丈夫艾威林陪同下,從英國利物浦乘“柏林”號輪船橫渡大西洋,到美國和加拿大旅行。此行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徹底改換一下空氣,通過長期的海上生活克服視力衰弱和慢性結膜炎。因此,他想方設法對外界保守秘密,盡可能避開《紐約人民報》等報刊的采訪和紐約德國社會黨人執行委員會的殷勤照顧。

在橫渡大西洋的郵船上,恩格斯興高采烈地欣賞海上風光。不管天氣多麼不好,他總是喜歡在甲板上散步和喝啤酒。到美國後,他拜訪了共產主義者同盟時代的老友佐爾格,看望了自己的內侄威利·白恩士,參觀了紐約、波士頓、霍布根等城市,遊曆了尼亞加拉大瀑布、聖勞倫斯河、阿德朗達克山脈、香普冷湖和喬治湖,訪問了加拿大的一些地方。他對新大陸的風光讚不絕口,看到尼亞加拉瀑布時,不禁讚歎道:“大自然美極了。”不過他對那些寧靜舒適的小城鎮並不欣賞。例如康克德非常漂亮,美不勝收,但他認為:“這是安葬的好地方,而不是生活的好地方!我要是在那兒住上一個月,不死也會發瘋。”[11]這短短的幾句話,十分鮮明地反映了他的性格。

新大陸的風土人情和經濟發展,給恩格斯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認為如果一個新興國家要迅速發展,就非常需要有美國人那種狂熱的事業心。他對年輕的經濟學家施米特說:美國是資本主義的樂土,應該親眼去實際看一看。的確,通過實地考察,他了解到許多過去並不知道的東西,糾正了對這個國家一些不真實的認識。

盡管旅途艱險,回來時在海上還遇到兩次強烈的風暴,但恩格斯認為整個旅行非常愉快、有趣和有益。在即將結束旅程時,他寫信告訴弟弟海爾曼說:“旅行對我好處極大。我感到自己至少年輕了五歲。我的一切小毛病都消失了,眼睛也好轉。我建議每一個感到自己體弱或者疲憊的人,都作橫渡大洋的旅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