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真正的百科全書(2)(2 / 3)

恩格斯關於住宅問題的論文,徹底駁斥了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的反動觀點,把住宅問題與推翻資本主義、通過無產階級專政過渡到廢除階級聯係起來,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這些論文在《人民國家報》發表後,受到工人群眾的熱烈歡迎。1873年3月25日,威·李卜克內西寫信對恩格斯說:“每個明智的同誌——這是大多數——肯定都會為你替《人民國家報》辛勤撰稿而向你深表謝意;你的文章在幫助我們克服危機和澄清思想方麵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9]

三、評《哥達綱領》

恩格斯在著文反對資產階級思想家和蒲魯東主義者的同時,還不得不進行反對拉薩爾主義的鬥爭,反對李卜克內西等人“拿原則做交易”的錯誤,批判愛森納赫派與拉薩爾派為實現合並而擬定的、後來由哥達代表大會通過的綱領,即《哥達綱領》。

從19世紀60年代末開始,德國工人運動中存在兩個根本對立的派別,即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和拉薩爾主義的全德工人聯合會。兩派在理論、路線和政策上存在根本的分歧,進行了激烈的鬥爭。以倍倍爾、李卜克內西為代表的愛森納赫派,在國內堅決反對俾斯麥反動統治,在普法戰爭和巴黎公社時期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因而在群眾中享有很高威望,在國際上聲譽卓著;以哈森克萊維爾、哈賽爾曼、特耳克等人為代表的拉薩爾派,執行了拉薩爾機會主義路線,暗中投靠俾斯麥反動政府,分裂工人運動,遭到廣大群眾唾棄。為了欺騙工人群眾,維持其搖搖欲墜的宗派組織,拉薩爾派首領們於1874年秋提出與愛森納赫派合並。李卜克內西輕信了他們的“團結”諾言,熱衷於一時的“成功”,把統一看得高於一切。1875年2月中旬,在拉薩爾派的壓力下,他不惜犧牲馬克思主義革命原則,與拉薩爾派首領哈賽爾曼共同炮製了一個浸透著拉薩爾機會主義的黨綱草案(《哥達綱領草案》)。3月7日,綱領同時在兩派機關報上發表。李卜克內西明知這個綱領違背馬克思主義革命原則,但他拒絕倍倍爾、白拉克等人的正確批評,並且勸說倍倍爾不要把分歧宣揚出去,以免影響合並。他還壓製廣大黨員和工人對草案的不滿情緒,不讓在黨內進行充分的討論。1875年5月,這個草案在兩派合並的哥達代表大會上稍加修改後被通過,成為社會主義工人黨的綱領(《哥達綱領》)。

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視德國工人運動的團結和統一。特別是在普法戰爭和巴黎公社以後,歐洲工人運動的重心從法國轉移到了德國;德國工人肩負著更加重大的任務,工人運動的團結和統一,具有更加重大的意義。但是他們堅決反對為了表麵的團結而犧牲無產階級革命原則。早在1873年6月20日,恩格斯在給倍倍爾的信中指出,無產階級運動的暫時分裂,往往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因為,“無產階級運動必然要經過各種發展階段;在每一個階段上都有一部分人停留下來,不再前進。”[10]恩格斯警告說:決不要讓拉薩爾分子“團結”的叫喊把自己弄糊塗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那些口頭上喊“團結”喊得最多的人,恰好是煽動分裂的罪魁。最大的宗派主義者、爭論成性的家夥和惡徒,在一定的時機會比任何人都更響亮地叫喊團結。恩格斯針對李卜克內西等人把團結看得高於一切的思想,指出,決不應該目光短淺,貪求一時的成功而犧牲根本原則;相反,在政治鬥爭中,有時候“需要有勇氣為了更重要的事情而犧牲一時的成功。”[11]恩格斯建議,愛森納赫派工作的重點,不應該放在爭取拉薩爾派的首領上,而應該積極去影響還沒有卷入運動的廣大群眾。要知道,“我們自己從荒地上爭取到的每一個新生力量,要比十個總是把自己的錯誤傾向的病菌帶到黨內來的拉薩爾派倒戈分子更為寶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