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意大利戰爭爆發時,恩格斯滿懷信心地希望,戰爭將徹底清除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反動政府和一切反動勢力,增強無產階級(政)黨的力量和影響,使德國在革命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他說:在由戰爭造成的“這樣一個危機中,一切現存的勢力都必然要滅亡,一切政黨都必然要一個跟一個地覆滅……在這樣一個鬥爭中,必然出現一個時刻,那時隻有最不顧一切的、最堅決的黨才能拯救民族。”[45]
意大利戰爭與德國統一有著密切關係。恩格斯說,德國人民必須支持意大利人民爭取民族統一的鬥爭,隻有一個獨立的、統一的意大利,才符合德國的利益。同時,德國人民必須“關心使自己在本國內成為統一的和強大的”。[46]當時奧地利與普魯士正在激烈爭奪德意誌領導權。奧地利幻想著在它的統治下形成一個聯邦製的“中歐大國”,在短期內爭得陸上和海上的世界霸權,開辟曆史的新紀元。恩格斯引用海涅的詩句,對這種根本不能實現的夢想作了辛辣的諷刺:
法國人和俄國人占有了陸地,
海洋是屬於英國人的,
隻有在夢想的空中王國裏,
德國人的威力是無可爭辯的。[47]
同奧地利反動派一樣,普魯士反動派也企圖在自己統治下實現德國統一。因而它在戰爭中偽裝中立,以調停大國的麵目出現,暗中支持波拿巴法國。馬克思、恩格斯嚴厲譴責普魯士的態度,指出它避免參加戰爭的目的無非是想“用詐騙的手段去貼現德國霸權的期票”。[48]
恩格斯不僅分析了意大利戰爭的政治背景和政治前途,而且詳盡地剖析了戰爭的軍事方麵,批判了“中歐大國”鼓吹者所宣揚的“應當在波河上保衛萊茵河”這一“自然疆界論”。恩格斯認為,如果以本國防衛的需要為理由要求占領別國領土,這就會使國際關係陷於混亂,為侵略和戰爭製造借口。他說,在戰爭前夜和戰爭中,雙方通常都力圖占領每一個可以威脅敵人和挫傷敵人的有利陣地,而不從道德原則方麵去考慮這樣做是否合乎永恒的正義或者民族原則。那時各方都隻顧維護自己的私利。但是,如果把“自然疆界”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原則,那就是錯誤的。
馬克思高度評價《波河與萊茵河》一書,認為本書無論對軍事問題還是政治問題的闡述都非常出色。果然,本書出版後在德國引起了轟動,許多報刊紛紛給予好評。
1860年初,恩格斯出版了另一本小冊子《薩瓦·尼斯和萊茵》,繼續從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立場出發闡述民族鬥爭的任務,指出為了實現意大利和德國的統一,就必須反對波拿巴法國、沙皇俄國和歐洲其他反動王朝。德國人民不僅要用策略,而且要用刀劍來粉碎沙皇俄國的侮辱和威脅。恩格斯寄希望於俄國革命,認為正在進行的被奴役的農民階級與統治階級之間如火如荼的鬥爭,動搖著俄國對外政策的整個體係;由政府與貴族共同大力促成的農業和工業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使現存的社會關係不能再繼續下去的程度;隨著從彼得大帝到尼古拉一世的俄國的垮台,它的對外政策也將遭到毀滅。奮起反對沙皇製度的俄國農奴是歐洲無產階級的同盟者。[49]
恩格斯也密切關注和全力支持1863年波蘭人民反對沙皇壓迫的起義。他認為,重建一個自由獨立的波蘭,對於削弱俄國沙皇製度,推動歐洲各國民主運動的發展,通過民主方法實現德國統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是波蘭的事情結局不好,那在我們麵前顯然就會出現數年殘酷的反動時期,因為那時信奉正教的沙皇又將成為神聖同盟的首腦。”[50]在恩格斯的積極參與下,馬克思寫了《支援波蘭的呼籲書》。他們還計劃寫一部題為《德國與波蘭。因1863年波蘭起義所作的軍事政治考察》的專著,闡述在三次瓜分波蘭以前、瓜分波蘭以後和1841年以後俄國對西方和南方的軍事地位,恢複波蘭後俄國和德國的地位等問題。為此收集了大量材料。後來這個計劃沒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