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短暫停留期間,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分析德國的形勢,認為3月18日的革命是一個不徹底的革命,隻是長期革命運動的開端;“革命的結果,一方麵是人民有了武裝,獲得了結社的權利,實際上爭得了主權;另一方麵是保存了君主政體,成立了康普豪森-漢澤曼內閣,即代表大資產階級的政府。
這樣,革命就有了兩種必然會背道而馳的結果。人民勝利了;他們獲得了無疑是具有民主性質的自由,但是直接的統治權並沒有轉到他們的手中,而落入了大資產階級的手中。
總而言之,革命沒有進行到底。人民讓大資產階級的代表去組閣,可是這些大資產階級的代表卻建議和舊普魯士的貴族、官僚結成同盟。”[12]
根據德國的現狀,無產階級必須表明自己的態度,提出把革命進行到底的綱領和策略。為此,馬克思、恩格斯寫了《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這個反映德國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具體政治、經濟要求的重要文件,經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討論通過,由全體中央委員署名發表,在德國廣為流傳。
同所有曆史文獻一樣,《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是一定曆史時期的產物。它所提出的建立統一國家、實現政治民主、廢除封建義務、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反映了形勢的需要,為人民群眾指出了奮鬥的目標。
《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是以《共產黨宣言》為依據的。兩個文件貫穿著一個思想:德國資產階級革命將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直接序幕。從總的趨勢來說,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因為資產階級革命掃清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障礙,為無產階級革命準備了物質條件;資產階級革命消滅了中世紀的殘餘,使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和鬥爭成為整個社會依以旋轉的軸心;因而,資產階級反對封建製度的勝利,就是無產階級反對資本主義製度的開始。但是,從當時的具體情況來看,無論德國或歐洲其他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還沒有達到消滅資本主義製度的程度。很顯然,這個觀點過高估計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可能性,因而是不妥當的。差不多半個世紀後,恩格斯在總結這段時期革命的經驗教訓時指出:“曆史表明,我們以及所有和我們有同樣想法的人,都是不對的。曆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曆史用經濟革命證明了這一點,這個經濟革命自1848年起席卷了整個歐洲大陸,在法國、奧地利、匈牙利、波蘭以及最近在俄國初次真正確立了大工業,並且把德國變成了一個真正第一流的工業國——這一切都是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發生的,因此這個基礎在1848年還具有很大的擴展能力。”[13]恩格斯從客觀實踐出發,深刻總結曆史經驗,認真糾正不妥當的觀點,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當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通過《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把這份文獻拿到準備回國參加革命的德國工人中進行討論的時候,住在巴黎的小資產階級民主派海爾維格、伯恩施太德等人正在組織義勇軍團,準備用輸出革命的辦法解放德國。他們的活動得到法國臨時政府的支持。賴德律·洛蘭和拉馬丁之流的資產階級政客,對各國革命工人懷著先天的恐懼心理,十分願意資助工人們離開巴黎。
馬克思、恩格斯堅決反對海爾維格等人把革命當做兒戲的冒險計劃,認為當德國已經發生人民起義的時候侵入德國,從外麵強行輸入革命,實際上將對革命起著破壞作用。因此,他們說服工人不要參加義勇軍團,動員工人單個地返回德國,分散到全國各地參加和領導運動。他們用這種辦法送回德國的三四百名工人(其中多數是共產主義者同盟盟員)在德國革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海爾維格的義勇軍團則遭到可恥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