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回到革命高潮中的德國
1848年4月5日或6日,恩格斯與馬克思、德朗克一起,從巴黎動身返回德國。7日到達德國城市美因茨,11日到達萊茵省首府科倫,投入轟轟烈烈的德國革命運動。無論在《新萊茵報》編輯部,在敵人的法庭和硝煙彌漫的戰場,恩格斯都表現出高度的革命熱情、堅定的原則立場、卓越的鬥爭藝術和英勇的獻身精神。
恩格斯是在革命高潮中回到德國的。3月18日柏林人民的武裝起義,迫使國王下令撤軍停戰、召開國民議會、製定憲法、改組政府。廣大人民群眾歡欣鼓舞,精神振奮。高等貴族、反動軍人和上層資產階級卻懷著切齒的仇恨伺機反撲。階級鬥爭的形勢十分緊張。
科倫是萊茵地區最大的工業城市,無產階級力量比較集中,也是資產階級民主派活動的中心;由於受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享有比其他德國城市更多的出版自由。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決定以科倫為基地,領導德國民主革命運動。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從當時德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無產階級政黨還不能把自己的特殊要求提到首要地位,而必須以革命民主派的旗幟進行活動,與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結成反對封建專製製度的聯盟。恩格斯後來回憶這段曆史時說:“如果我們當時不願意這樣做,不願意站在已經存在的、最先進的、實際上是無產階級的那一端去參加運動並推動運動前進,那我們就會隻好在某一偏僻地方的小報上宣傳共產主義,隻好創立一個小小的宗派而不是創立一個巨大的行動黨了。但我們已經不適於做沙漠中的布道者:我們對空想主義者研究得太清楚了,而我們製定的綱領也不是為的這個。”[14]當然,這個民主派到處強調自己特殊的無產階級性質,在政治行動上與小資產階級民主派有著以下主要區別:“第一,對於法國的運動的評價不同,民主派攻擊巴黎的極端派,而無產階級的革命者卻保護他們;第二,無產階級黨宣布必須建立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德意誌共和國,而民主派中最最激進的人也隻敢把聯邦共和國作為自己渴望的對象;第三,無產階級黨在一切場合都表現了革命的勇氣和行動的決心,而這卻是以小資產階級為首並主要由他們領導的黨永遠不會有的。”[15]
共產主義者同盟的許多盟員在德國各地運動中成了最積極、最活躍的分子,起了重大的作用,“是革命年代裏推動工人階級走向階級自覺的力量。”[16]但是,由於形勢的變化,同盟的組織不能擔負起革命的領導責任;而且,由於有了更有效的途徑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同盟的活動自行中斷了。[17]
馬克思、恩格斯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創辦一家大型日報,是指導革命運動的最好形式。報紙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公開表明自己的政治觀點,指導各地盟員進行活動,保持與廣大人民群眾生動活潑的聯係。因此,他們決定在科倫創辦《新萊茵報》。
辦報的計劃確定後,恩格斯立即回故鄉巴門籌集資金。那時無產階級生活貧困,沒有可能為報紙提供經費。資產階級則把共產主義者當做最危險的敵人,不肯出資辦報。恩格斯寫信告訴馬克思:“很遺憾,認股的事,在這裏很少希望。……我費了不少唇舌,使用了各種各樣的外交手腕,仍然是不肯定的答複。……問題的實質是,在這裏甚至連激進的資產者都把我們看成是他們的未來的主要敵人,不願意把武器交到我們手裏,因為我們很快會把它掉轉過來反對他們自己。”恩格斯說,從他父親那裏也弄不到一點錢,老弗裏德裏希“寧願叫我們吃一千顆子彈,也不會送給我們一千塔勒”。[18]經過恩格斯多方努力,一共為報紙推銷14股,每股50塔勒。他自己也從生活費中擠出幾百塔勒作為辦報經費。其他地方籌到的資金也很有限。馬克思克服了無數困難,並把自己得到的一筆遺產幾乎全部獻了出來,才使報紙得以出版。
恩格斯說:“在每一個黨、特別是工人黨的生活中,第一張日報的出版總是意味著大大地向前邁進了一步!這是它至少在報刊方麵能夠以同等的武器同自己的敵人作鬥爭的第一個陣地。”[19]1848年6月1日在科倫出版的《新萊茵報》,作為第一份革命工人政黨的機關報,是革命年代德國最著名的報紙。該報以民主派機關報的身份活躍在德國革命舞台上,但這個民主派在各個具體場合,都強調了自己特殊的無產階級性質。它的政治綱領有兩個要點:建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對歐洲反動勢力的主要支柱——沙皇俄國進行一場普遍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