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共產主義戰士的成長(8)(3 / 3)

一切曆史衝突都根源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闡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交往形式)的辯證規律。他們指出,人們的生產活動,既表現為人與自然的關係,又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作為人與自然關係的生產力,決定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生產關係。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與現存的生產關係發生矛盾,於是就必然要爆發革命。由於新的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因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繼續發展,生產關係又逐漸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因而必然爆發新的社會革命。各個階級之間的衝突,各種各樣的思想鬥爭和政治鬥爭,無一不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所製約。在人類曆史上,與生產力性質相適應,曾經經曆過部落所有製、奴隸主所有製,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製、資本主義所有製幾個階段。各種所有製的出現,都具有必然性,又都具有過渡性。曆史上沒有一成不變的生產關係和社會製度。同曆史上其他社會製度一樣,資本主義也是一種暫時的過渡的社會製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已經為消滅資本主義、用共產主義生產關係代替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創造了物質條件。

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闡明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揭示了國家的階級實質。他們指出,社會生產關係是生產力借以運動的形式,又是構成各個時期國家製度和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築的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裏還是人們物質關係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102]作為上層建築主要形式的國家,表麵看來仿佛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實際上卻是統治階級的各個個人借以實現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在資本主義社會,國家決不是“超階級”的,而是“資產者為了在國內外相互保障自己的財產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種組織形式”[103]。

根據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資本主義的滅亡和共產主義的勝利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已經發展到這樣的程度,以致它們在私有製的統治下竟成了破壞力量,同時階級對立也達到極點。隻有推翻資本主義製度,才能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道路。資本主義還造就了無產階級這樣一個能夠承擔社會一切重負的階級,從這個階級中產生出必須實行根本變革的意識,即共產主義意識。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革命不僅要消滅雇傭勞動,而且要消滅任何階級的統治和消滅階級的存在。這是根本不同於以前任何革命的最徹底的革命。

為了推翻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的目的,無產階級必須奪取政權。馬克思、恩格斯寫道:“……每一個力圖取得統治的階級,如果它的統治就像無產階級的統治那樣,預定要消滅整個舊的社會形態和一切統治,都必須首先奪取政權。”[104]這個思想十分可貴,從這裏已經可以看出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萌芽。

馬克思、恩格斯還概括地指出了未來共產主義的基本特征。與以往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不同,他們沒有去描繪未來社會的詳情細節,而隻是根據對社會經濟關係的深刻分析,對未來社會作出合乎邏輯的預見。他們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將消滅生產資料私有製,代之以社會共同占有生產資料;階級將要消滅,國家也將消亡;城鄉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已不複存在,人們再也不受舊分工的束縛,勞動將成為真正自主的活動,每個人的才能和天資將會得到充分和全麵的發展。他們特別強調指出,實現共產主義絕對必需的前提是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隻會有貧窮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窮的情況下,就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鬥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的東西又要死灰複燃。”[105]這些論述多麼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