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次,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真正的社會主義反對暴力革命,主張和平改良的謬論。因為任何剝削階級都不會自動退出曆史舞台。無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還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都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統治階級的善心上,也不能夠僅僅使用批判的武器,必須看到,整個剝削階級製度是一股強大的物質力量。物質的力量隻能用物質來摧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真正的社會主義反對暴力革命,目的是為了麻痹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意誌,維護一切剝削者的利益。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庫爾曼反對暴力革命的謬論時寫道:“他把已經在所有文明國家中成為嚴峻的社會變革的先驅者的現實社會運動,變為安逸的、和平的改變,變為寧靜的、舒適的生活,在這樣的生活中世界上的一切有產者和統治者可以高枕無憂了。”[96]
最後,馬克思、恩格斯嚴肅地批判了真正的社會主義者把德意誌民族標榜為模範民族、把德國市儈推崇備至的狹隘民族主義觀點,指出“這種傲慢的和無限的民族妄自尊大是同極卑賤的、商人的和小手工業者的活動相符的。如果民族的狹隘性一般是令人厭惡的,那麼在德國,這種狹隘性就更加令人作嘔。”[97]
經過馬克思、恩格斯徹底的批判和堅決鬥爭,廣大群眾越來越認清了真正社會主義理論的反動實質。隨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和工人運動的日益高漲,真正社會主義的理論在現實鬥爭中完全破產。
十一、製定唯物主義曆史觀的基本原理
《德意誌意識形態》一書的最大成就,是第一次全麵係統地闡述了唯物主義曆史觀的基本原理,標誌著馬克思、恩格斯製定唯物主義曆史觀的工作初步完成,“這種曆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並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係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曆史的基礎,然後必須在國家生活的範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98]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唯物主義曆史觀的最重要原理。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隻能是被意識了的存在”,[99]“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100]這就是說,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中,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社會意識是第二性的。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產物。無論正確或錯誤的意識,都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類第一個曆史活動,就是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人們為了生活,為了創造曆史,首先必須有食物、衣服、住房等物質生活資料。這些物質生活資料隻有通過人們的生產活動才能得到。因此,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馬克思、恩格斯與費爾巴哈論戰時指出:連續不斷的生產活動,“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隻要它哪怕隻停頓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費爾巴哈)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沒有了。”[101]正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使人類與動物區分開來。人類通過自己的生產活動,既改變自然界,也改造人類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