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點半,車隊緩緩駛進了北大荒農業展覽館前的大廣場,歡迎的人群立刻沸騰起來,鑼鼓敲得震天響,大秧歌扭得更歡暢了。車停下後,省局的有關領導立刻迎了上去,站在離車門最近的地方,與下車的人員一一握手。
林大錘第一個走出車門,他身材依舊魁梧,銀絲滿頭,紅光滿麵,精神矍鑠,胸前掛滿了各種各樣的勳章獎章。他大步向前,與前來迎接的領導一一握手,然後依次向領導們介紹回訪團的成員。
林大錘把他身後的那位攙扶著走下車門,介紹說:“這是武大為,離休前是某研究所主任,現在又是糖尿病、又是高血壓,上下樓還得讓人攙扶著,沒出息!”
“這是劉美玉。”林大錘指著武大為身後的一位雍容華貴的老婦人介紹道,“她是美國一所著名大學的教授,還擁有一個自己的研究室,是專門研究太空作物栽培的,可就是一輩子沒把自己研究好,至今獨來獨往。”
一位坐著輪椅的人被推著來到跟前,“他叫左光輝,今年91啦,離休前是南方某省商業廳的副廳長。心髒靠起搏器,耳朵靠助聽器,身上沒一樣好零件,老廢物了。不讓他來吧,他在電話中還跟我急,真拿他沒辦法。”
……
介紹完所有的回訪團成員之後,一個莊嚴而隆重的歡迎儀式開始了:禮炮聲中少先隊員給老英雄獻花、戴紅領巾,然後是致歡迎辭、回訪團代表講話,接著主賓一起步入這個在省內外都堪稱一流的展覽館。
走進展覽館,在第一個展區,迎麵就是一個鮮花簇擁的漢白玉平台,平台高約八十公分,平台四周用墨綠色絨纜圍著,中間是一塊花崗岩的石碑,顯得莊嚴肅穆。這塊石碑高約兩米多,寬約一米,厚也有近五十公分。碑的正麵篆刻著五個金色篆體大字--“糧食紀念碑”,右上角鐫刻著立碑的原因:“為紀念解放戰爭中奪取龍脈縣地塞糧庫的戰鬥而英勇犧牲的烈士”,右下角是立碑人和立碑時間:“洪濤一九四八年秋”;碑的背麵刻著這次戰鬥中烈士犧牲的經過以及十六名犧牲烈士的姓名:丁大勇、王磊、王誌剛、王金龍、毛永勝、包哲明、石小滿、李永金、羅大毅、雷一鳴、彭剛、郝前進、張解榮、秦建民、彭大兵、胡玉柱。
麵前的這塊石碑,周圍站著的哪一位不熟悉呢?雖然立碑人老首長洪濤已經作古,可當年的情景依然曆曆在目……
王燕玲見大家久久地佇立在碑前,知道大家的思緒已經被這塊碑帶進了那個年代,她用深沉的語調緩緩地開始敘述:“我們的故事就從這塊碑開始吧,那是炮火連天、彈痕遍地的一九四八年,東北大地上正經曆著一場血雨腥風,饑餓和戰爭考驗著每個人的生命承受力。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長春圍困戰打了已將近半年,糧食成為敵我雙方爭奪的焦點。這時候,一位英雄團的團長臨危受命,領著他的團去開辟一個全新的戰場……”
王燕玲的敘述,使林大錘的思緒像一列高速行駛的列車,轟隆隆--轟隆隆--迅速駛入那個改變著中國命運、也改變著林大錘人生軌跡的年代。他望著那碑上的一個個名字,不知不覺地那一個個名字,在他眼前活動起來,終於幻化成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向他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