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 2)

“歡迎你來到北大荒農業展覽館,這裏記載著一個個關於糧食的故事,這裏珍藏著一段段塵封已久的曆史,當我們……”

講解員王燕玲,每次講解總是這麼開頭。在這個展館裏,別看她年齡不大,資曆算是老的,三年前剛建館的時候,她就在這兒。她給省裏和中央最高級別的首長講解,給大學、中學、小學的師生講解,給工人、農民、機關幹部講解,給名目繁多的各種參觀團、旅行團、考察團、學習班、慰問團講解……總之,隻要走近這段曆史的人,都能聽到她傾情的講解。她能用流利的英語給外賓講解,也能機智幽默地回答參觀者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因此,在參觀者的留言簿上,除了發表各種觀感之外,還有不少是對她的讚譽。她不像有些女孩子那樣,把這份工作當成一塊跳板,利用能接觸各級首長的工作機會,往令人羨慕、向往的崗位上跳。她熱愛這份工作,不是因為這裏有舒適的工作環境,因為她是北大荒創業者的後代。她的父親是南方某大城市的下鄉知青,因為和一個老北大荒人的女兒相戀結合,1978年那陣子,看到一列列載著他同學、戰友的列車遠去,他把頭一扭,留守在了這塊土地上。

大學畢業時,王燕玲選擇了這個崗位。在這兒,她一遍遍地重溫北大荒開發建設的曆史,對這段曆史的創造者們充滿了敬重之意。每次講述,都很用心,她希望人們在回顧這一段曆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為北大荒人的自豪,感受到作為北大荒的第三代人對創業者們的真情流露。

可是,今天王燕玲的內心卻怎麼也平靜不下來,心頭仿佛有一隻小鹿在上躥下跳。昨天她接到通知,今天將有一個特殊的回訪團,要由她擔當講解工作。說它特殊,是因為這個回訪團的平均年齡已有80歲,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回訪團的成員,幾乎個個都是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除此以外,為了組建這個團,農業部有關負責同誌煞是費心,投入不少心血和精力,好不容易才把這些開發建設北大荒的功臣從省內外、國內外聚到一起。今天王燕玲將要接待的,正是這樣的團。他們是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的主人,是這段可歌可泣的曆史的創造者。她怎能不熱切地盼望、由衷地激動呢?沒有他們的奮鬥和付出,哪有今天繁榮昌盛的北大倉?王燕玲感到這是她人生經曆中一次重要而有意義的接待任務,為此,她做了精心的準備。不僅是她,展館從上到下,人人都沉浸在激動和忙碌中。北大荒國營農場總局的領導還專門召開會議,對接待工作做了精心的安排和部署。

參觀展館,還隻是整個活動的第一項,為的是讓他們在離退休二十年後,再次回顧過去的戰鬥歲月,再看看北大荒的第二代、第三代是怎樣繼往開來,讓這片神奇的土地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有了宏觀的感受之後,再下到基層各個點去,到他們原先生活過、戰鬥過的地方去看看,以便作更深入的了解,這樣也許印象會更深刻,效果也會更好。

展覽館前的廣場上布置得熱烈而隆重,四隻彩繪大氣球飄蕩在廣場上空,氣球下懸掛著巨幅標語:

“熱烈歡迎北大荒事業的開創者榮歸故裏,衷心祝福開發北大荒的功臣們健康長壽”;

“向老英雄學習,向老前輩致敬”;

……

穿紅掛綠的鑼鼓隊正在抓緊演練,敲鼓的、打鐃的把個鼓棒、銅鐃舞得上下翻飛,鼓點敲出了歡慶的氣氛和心情,塗脂抹粉的老年秧歌隊也在鑼鼓聲中粉墨登場,北大荒人以他特有的喜慶方式迎接著這些特殊的貴賓嘉客……

林大錘現年83歲,離休前任某部副部長,耳不聾,眼不花,在養尊處優的晚年生活中,最企盼的就是與當年的老夥伴們聚到一起,到曾經生活過、戰鬥過的地方去看看,以期重溫人生那段不尋常的經曆,看看當年的亙古荒原在下一代人手中變成什麼模樣,假如能了卻這一心願,也就死而無憾了。自從有了這個想法,隨著歲月的飛逝,就漸漸成了他的一塊心病。他開始多方聯絡,經過他的努力,由農業部牽頭,這個回訪團終於成立了。他自封團長。老友重逢,一路上說說笑笑,互相打趣,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幾十年前,每個人都變得那樣的年輕,那樣的釋懷。這種感覺是他們多少年來也沒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