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人在江湖(10)(1 / 1)

母親的心思

一些老朋友見麵,三句不到準問“孩子怎麼樣了”這類問題,人到了中年,萬事並不休,我總結了兩句:什麼好,也不如身體好;什麼省心,也不如子女省心。對這種大實話,幾乎沒有不點頭同意的。但真遇到特不省心的孩子怎麼辦呢?尤其是父母都做生意的,腰纏萬貫之後才發現:除了要錢,孩子跟自己像仇人似的。

春節前,我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視頻,是關於浪子回頭的故事,小夥子極精神,口才也好,故事也非常感動人。他父母都有錢,但早已分居了,自己也不念書,在社會上飄來蕩去。有一次,他又要錢,母親說可以,但你能不能聽我一回,他鬼使神差地居然答應了:到養老院當義工。其實幹不了啥,無非倒倒垃圾掃掃地。

爺爺奶奶們都很喜歡他,到處所見的笑臉第一次使他感到了自己的價值,於是幾個月不遲到、不早退,以前騎個自行車從不敢抬頭,現在昂首挺胸,還天天與媽媽聊到深夜。對比以前混社會的日子,毫無安全感與信任感,在渾渾噩噩中用酒、毒品、打架來麻醉自己,小夥子終於嚐到了簡單的充實滋味。

最神的是,接二連三地有企業上門聘用他,理由很簡單:你對孤寡老人都這麼好,對工作還能有問題嗎?!在媽媽的苦心孤詣之下,他走上了正軌,甚至在全國巡講,告訴自己的同齡人:什麼哥們義氣,黑道壓根就沒有信任,那是一種狗的生活。而自己正在交往的不少是教授、企業家及主持人,浪子回頭吧,猶未晚也!

在西方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某不良青年被法庭禁足一周,即,必須在家裏呆滿七天,而且每天隻能吃一頓飯。第一天,見兒子野獸般地走來走去,仿佛世界末日到了似的,其母不動聲色,而是端上了一盤冰激淩;第二天是怪口味的比薩餅,然後是水果等,甚至有一天隻給了他一包香煙,另外一天是三顆黑橄欖。

個性極強的兒子始終忍受著,終於等到了自由的時刻,他拿起手機,穿上皮夾克就走,但出門前忽然問道:“為什麼這幾天你一直給我用那個亮黃色的大盤子?要知道,每次我端它的時候,總有種奇怪的感覺。”媽媽點點頭:“那是死刑犯最後一餐才用的盤子,也是我特意為你準備的,因為你這樣下去,一定會用得到的。”

兒子震動了,半晌道:“那些晚餐呢?”媽媽說:“我專門去監獄打聽,模仿最近七位死囚的臨終要求所做的。”年輕人回到了自己房間,直到晚上才敲開母親的門,流著淚說:“媽媽,我要吃您做的碎肉烤比薩。”

後來,他開了一家修車廠,母子善待一生。其實誰家的母親不是如此呢?今年春節,母親年夜飯上對我們說:

“我和你爸現在幫不了你們了,唯一能做的就是照顧好自己,別給兒女添麻煩!”

結段:名人

錢鍾書:

錢鍾書一直拒絕新聞界的采訪,他的說法是:“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好吃,這就行了。何必要看生蛋的雞是什麼模樣?”八十年代初他老人家是社科院的副院長,八十歲生日那天,他家裏的電話鬧翻了天,但他一律堅辭,連紀念會或學術討論會也不許開,他說:“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錢,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說些不痛不癢的話。”

楊絳:

楊絳同樣淡泊名利,西班牙政府為她頒發因翻譯《堂吉訶德》所獲的大獎,她一而再地謝絕,再而三時卻不開院長馬洪的麵子,才去駐華使館應酬一下。錢鍾書不無得意地說:“三個大使才請得動她!”

李敖:

李敖在台灣曾去考研究所,口試時,考官們環坐一旁,卻無人提問,因為既無必要,又怕招他反問丟麵子,於是大家都望著他笑。最後院長發話了:“你還要穿長袍嗎?”眾人遂大笑。

顧頡剛:

顧頡剛出身書香門第,有一天大雨傾盆,他想借故逃學,母親說:“你不想去了嗎?告訴你:就是下鐵,你也得去。”

古龍:

1985年9月21日,古龍去世,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

“怎麼我的女朋友,都沒有來看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