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附錄 段祺瑞大事年表(3)(2 / 2)

1月26日晚,馮國璋以南下巡閱軍隊為由,乘專車離開天津。殊不知段祺瑞已經斷了他的退路,倪嗣衝在蚌埠以保護安全為由截住了馮國璋,馮國璋隻好調頭回北京。在段祺瑞的強大壓力下,1月30日,馮國璋被迫再次下達了對西南的討伐令。這時在湖南前線,北洋軍連連取得勝利,馮國璋隻好通電辭職。在馮國璋辭職的第三天,即3月9日,內閣總理王士珍掛冠而走,避往天津。

既然馮國璋已無能為力,那麼何不讓他再做幾天總統?於是在段祺瑞的授意下,各省主戰派紛紛來電挽留馮國璋,同時要求段祺瑞出山。3月23日,段祺瑞出山就任內閣總理。這位下野四個月零幾天的北洋之虎終於壓倒了北洋之狗,再次榮登總理寶座,威加海內,勢力極盛。4月20日段祺瑞南下犒師,親臨漢口,規定總理車隊經過時,臨街商鋪、居民住宅一律關門閉窗。一家外國報紙說:“這是民國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比大清國的欽差要威風得多!

段祺瑞重新上台,馮國璋已無用處,於是決定“合法驅馮”。馮國璋的總統任期是10月10日屆滿,到時通過合法的手段把他選掉。最終,馮國璋讓位於徐世昌,回到直隸河間老家,從此不問政事。

其實,在馮國璋下台之前,段祺瑞已經辭職下野。這次辭職,逼迫他的不是別人,乃是小字輩吳佩孚。

吳佩孚是曹錕手下的一號大將,畢業於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屬於段祺瑞的學生。吳佩孚此人多謀善斷,他勸曹錕在段祺瑞和馮國璋之間大耍兩麵手法,先是主戰,而後又倒戈一擊主和,使段祺瑞的整個部署全被打亂,雪上加霜,段祺瑞向日本秘密借款的事又被揭露出來,國內群情嘩然,西方列強紛紛出麵施壓。為廠擺脫窘境,段祺瑞再次以退為進,通電廠野。

段祺瑞辭了職,徐世昌當了總統,然而內閣全是段祺瑞的人,段祺瑞依然是一手遮天,把持著北京政府。

馮國璋死後,曹錕、吳佩孚成為直係領袖與段祺瑞對抗,尤其是吳佩孚,宛然雛鳳清於老鳳聲的姿態,不甘段祺瑞把持中央政權,與張作霖秘密聯絡,決定反皖倒段。

1920年7月,醞釀已久的直皖戰爭爆發了。戰爭開始前,段祺瑞充滿信心,他認為張作霖向來與曹錕不和,也曾當麵保證嚴守中立,這樣,自己已無後患之憂。剩下直、皖單獨較量,皖軍無論在數量、質量上都高出一籌,段祺瑞白以為勝券在握。

然而事情大出段祺瑞意料,首先,張作霖根本不是嚴守中立;其次,前線皖軍雖然初戰告捷,但不久西路皖軍全線潰敗,段祺瑞失敗已成定局。

7月19日,段公館一片愁雲,左右隨從力勸段祺瑞離開北京,段祺瑞暴跳如雷,喊道:“要走你們走!我不走,我倒要看看他們能把我怎麼樣!”

曹錕、吳佩孚自然不敢怎麼樣,曹錕和張作霖還派人去段府慰問,吳佩孚也親自登門,口口聲聲以“老帥”相稱。

1921年4月14日,張作霖揮師入關,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結果奉軍大敗,連張學良也掛了彩,不得不退到關外。

吳佩孚在戰勝了皖係和奉係後,控製了北京政權,也重彈“武力統一”的老調,從而引起了西南軍閥的不滿。這樣,直係成為眾矢之的,1921年,為了打倒直係軍閥,孫中山聯絡段祺瑞、張作霖形成“反直三角同盟”。

曹錕和吳佩孚也意識到危機,決定拉攏段祺瑞,瓦解三角同盟。他們不僅撤銷了對徐樹錚及安福係要人的通緝令,而且直接派人拜謁段祺瑞,表示負荊請罪。1924年3月13日,段祺瑞六十壽辰,在曹餛、吳佩孚的鼓動下,直係將領不顧段祺瑞公開拒絕祝壽,蜂擁而至,獻禮祝賀。

1924年9月4日,張作霖調集東三省的所有兵力20餘萬,分三路大軍入關,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這次戰爭在北洋軍的內戰史上是空前的,雙方出動的兵力約達50餘萬。戰鬥一開始,直係便處於劣勢,在這緊要關頭,直係第三軍指揮馮玉祥突然倒戈,發動北京政變,囚禁賄選總統曹錕,趕清廢帝溥儀出紫禁城,給吳佩孚以致命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