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的話激起了段祺瑞心頭的無名之火,他頂撞道:“軍界的事,無須總統操心,大總統隻要蓋印即可,其餘的事自有祺瑞應付。”
黎元洪則無論段祺瑞怎麼說,仿佛泥菩薩一般,死活不吭聲。
黎元洪不蓋印,段祺瑞便使出殺手鐧,撂下挑子乘專車出走天津。協約國公使紛紛表示關切,北洋軍人也來湊熱鬧,要求挽留段祺瑞。黎元洪無計可施,歎口氣說:“外交上的事就由段總理主持,隻要國會通過,我將依法辦理,絕不加以幹涉。”
3月6日,段祺瑞在副總統馮國璋和眾議院議長湯化龍的勸說下,回到北京。3月14口,北京政府宣布對德絕交。
絕交之後自然是宣戰,段祺瑞擔心的是軍人的態度,急電各省督軍進京商討。各省督軍原本有不少人反對宣戰,他們害怕讓他們派兵作戰,損害自己的實力。段祺瑞明白他們的心思,明確告訴他們,宣戰無須出兵,中國派遣勞工去歐洲即可。各省督軍一聽,心上的石頭落了地,紛紛表示服從總理的意誌。
4月25日,督軍會議在京召開。各省督軍和代表一致讚成段內閣外交政策,並在寫有“讚成總理外交政策”的紙上簽了名,給黎元洪施壓。
5月1日,內閣舉行會議,督軍團居然要求參加。有人說軍人幹政,傅良佐卻辯解道:“軍人也是國民的一員,對國事發表意見,怎能說是幹政?大總統這麼害怕軍人的意見,難道是心中有鬼不成?”
參加內閣會議的閣員可憐隻有三人:海軍總長程璧光、司法總長張耀曾、農商總長穀鍾秀,軍人倒有一大班,於是宣戰案順利通過。段祺瑞趁熱打鐵,利用督軍團使國會和總統屈服。黎元洪這裏順利通過了,但國會卻出了問題。
本來國會通過宣戰案問題並不大,湯化龍、梁啟超早就在議員中活動支持段祺瑞,但是傅良佐卻幫了倒忙。
5月8日,段祺瑞到國會解釋對德政策並接受質詢,他矢口否認中國參戰背後有著中日幕後交易,聲稱宣戰是本著正義的需要。當兩院即將討論提案的時候,各地人民團體紛紛來電支持宣戰,北京城中也出現一些“自發”的群眾的代表強烈要求對德宣戰,段祺瑞聞之十分滿意,殊不知這是傅良佐背著他搞的把戲,一些外地人民團體的電報實際上都是傅良佐派人從北京電報局發出的。
5月10日下午,成群的“自發公民”包圍了眾議院大樓,他們或搖旗呐喊,或散發“請願書”,有的甚至闖進議長辦公室,要求湯化龍允許公民代表列席討論。“公民團”的行徑引起子眾議員的義憤,大家集體罷會,以示抗議,並準備離開會場,於是一場騷亂發生了。
傅良佐急於求成,結果弄巧成拙,反而使段祺瑞的宣戰案中途告吹,內閣總長紛紛辭職,隻剩下一個光杆總理了。
段祺瑞決定堅持下去,他一麵醞釀新的閣員,一麵授意滯京的部分督軍和代表們,繼續對國會施壓,企圖重開議會通過宣戰案。
然而,一個毀滅性的新聞給段祺瑞致命的打擊,英文《京報》披露中日秘密簽訂了一億元的軍事借款。段祺瑞在國會所作關於中日之間絕無秘密外交的證詞完全是一個謊言!
令人意外的是,一向軟弱可欺的黎元洪突然挺直了腰杆,下令免去了段祺瑞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的職務。5月23日,張國淦聽說黎元洪要免段,剛想開口勸說,站在一邊的金水炎衝了過去,拔出手槍對準張國淦:“不許開口!開口我就打死你!”
段祺瑞氣得鼻子又歪了,他的鼻子惟有盛怒的時候才會歪,這種情況少得很,而像這次鼻子居然向左邊歪了二指多則更是少之又少,不但是空前,或許也是絕後的了。
黎元洪的強硬是因為他意外地得到一位實力派人物的支持,這位實力派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定武上將軍、長江巡閱使,號稱十三省大盟主的辮子大帥張勳。張大帥明確向黎總統表示,隨時準備奉召入京,維護治安,黎元洪得此許諾,腰杆頓時硬了,信心大增,覺得可以借此與段祺瑞鬥法,於是出現了上一幕。
段祺瑞沒想到黎元洪敢免他的職,怒氣衝衝地離開北京去天津,並發表通電表示不承認黎元洪的免職令。一時間,倪嗣衝、陳樹藩、張作霖、趙倜、曹錕等各省督軍紛紛通電響應,指責黎元洪是個“奸人”,甚至要誓師北伐。
北京局勢動蕩不安,各國使節紛紛表示“憂慮”,新任命的國務總理李經羲不敢到京上任。黎元洪如坐針氈,無奈之下,急電調張勳入京。
1917年6月7日,張勳率6000辮子軍向北京進發。在民初軍界中,張勳是一大怪物,民國六年了,他依然垂著一條辮子,並且聲稱:“誰敢碰一碰我的辮子,我就和他同歸於盡。”自然,他的定武軍也是名副其實的“辮子軍”了。張勳一向目空一切,以前輩自居,不將段祺瑞和馮國璋放在眼裏,這次支持黎元洪,自然有他的小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