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要袁世凱退位,袁卻死抱著總統不放。段祺瑞撒手不管,北洋將領或主和或主戰,徐世昌這個不滿一個月的國務卿覺得夾在中間白白受氣,提出辭職。徐世昌辭職了,誰來接替他呢?
袁世凱想到的還是段祺瑞,段祺瑞在反對帝製時與西南方麵保持默契,與蔡鍔、梁啟超等也有聯係,交涉起來有利。退一步,若和談不成動用武力,段也是最佳人選。對於袁世凱的提議,段祺瑞也毫不客氣地提出一個先決條件:讓他做國務卿可以,但必須實行責任內閣製,即由段祺瑞掌握實權。
內外交困,袁世凱束手無策,隻得做出讓步。4月21日,他下達了恢複責任內閣的電令。4月22日,段祺瑞就任國務卿,開始大刀闊斧地幹起來。
首先,他撤政事堂改國務院,廢國務卿改國務總理,接著又提出裁撤統率辦事處、總統府機要局、軍政執法處三機關,並收容模範團、拱衛軍為陸軍部。袁世凱得知後,氣得渾身發抖,連連罵道:“段芝泉別有用心!別有用心!”
段祺瑞大權在握,主張和平解決,反對用兵,但西南方麵卻堅持和平解決的前提是袁世凱必須引退。段祺瑞也隻好拖著日子,袁世凱疑心又起。這時,蔡鍔、梁啟超又願推舉段為攝政取代總統,袁世凱對段祺瑞更加猜疑,在許多事情上暗中掣肘,袁、段兩人的衝突連連不斷。
段祺瑞提出徐樹錚任國務院秘書長,秘書長雖不是閣員,但卻是總理的直接助手,比閣員還重要,袁世凱卻主張由原政事堂機要局局長王式通擔任。段祺瑞當然不願身邊多一個袁世凱的心腹,於是托王士珍向袁世凱說項。王士珍老奸巨猾,表麵答應,其實根本不提,段祺瑞又讓張國淦和袁世凱說,袁世凱以總理是軍人,秘書長再弄個軍人不合適為由推辭。張國淦無可奈何,回去見段祺瑞,段祺瑞勃然變色,鼻子立時向左歪斜。
段祺瑞的和平方案沒有進展,袁世凱卻慫恿徐、皖、魯、奉、吉六將軍公開電請武力解決,不惜一戰,段祺瑞則堅決反對。袁世凱大怒道:“和又和不了,戰又不想戰,你到底想幹什麼?”
段祺瑞也毫不客氣地回答:“如果總統堅持用兵,那我隻有辭職。”
果真,段祺瑞立即遞上辭呈。袁世凱又氣又恨,索性撇開段祺瑞,親自出麵主持對西南的軍事行動。然而此時的袁世凱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坐鎮江寧的馮國璋態度曖昧,四川將軍陳宦、湖南將軍湯薌茗通電獨立。終於,58歲的袁世凱一病不起。
1916年6月5日,袁世凱病情陡然惡化。於夫人哭著告訴了張夫人,總統病危,急欲見段祺瑞一麵。段祺瑞火速趕到懷仁堂。
聽到段祺瑞來了,袁世凱睜開眼,微微點頭示意。段祺瑞彎下腰,壓低聲音問道:“總統,有何吩咐?”
袁世凱半晌不做聲,而後對段祺瑞說:“芝泉,今後一切都要靠你了。”
這是袁世凱對段祺瑞的臨終囑托,不知是希望段祺瑞照顧好袁家,還是主持大局,抑或兩者兼而有之。次日上午,袁世凱病逝。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段祺瑞對袁家完全拋棄了以前的怨恨,對袁世凱進行了隆重的國葬,表現了對袁的極大忠誠。
段祺瑞通令全國下半旗致哀,停止娛樂一天,學校停課一天,文武官吏停止宴會27天,在財政幾乎崩潰的情況下,撥銀幣5萬元作為喪葬費,成立恭辦喪禮處,內務總長王揖唐和周白齊等籌辦大喪典禮,段祺瑞率各部總長輪流守靈,河南巡按使負責營建袁氏之墓,占地近140畝,工程持續兩年才完成。
6月23日,段祺瑞以總理身份主持政府公祭,各國使節、文武大員盡數到場。靈車用的是當年運送慈禧太後棺柩的豪華膠輪車,並派近兩個團護送,段祺瑞親自扶樞送至前門車站。
1916年2月,段祺瑞和黎元洪因為對德問題再次產生尖銳的衝突,並導致了兩人之間的徹底決裂。
1917年2月3日,美國宣布與德國絕交,段祺瑞和黎元洪一致讚成對德宣戰。2月9日,內閣通過了對德國潛艇政策提出抗議的決定,這是中國對德國采取的第一個外交步驟。
3月3日,在段祺瑞的主持下,內閣會議又順利地通過了對德絕交案。次日,段祺瑞率全體閣員到總統府請黎元洪在對德絕交谘文上蓋印,黎元洪卻一反以前讚同的態度,拒絕蓋印。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是帝國主義在背後搗鬼!
黎元洪走的是親美路線,美國人對德絕交,他自然緊隨其上,而段祺瑞是親日派,美、日帝國主義都希望通過促使中國參戰而取得在中國的霸權。於是美國一旦發現了中國參戰對日本的好處遠大於己,馬上就改變主意,不再支持中國參戰。
段祺瑞氣勢洶洶,黎元洪卻以不變應萬變,支支吾吾加以拖延。
“這麼說,大總統是反對對德絕交了?”
“這個,我的意思是,此乃大事,需慎重考慮。再者,絕交是宣戰之先聲,如今各省軍人大多反對參戰。在做出決定之前,也應該統一軍界的意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