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0月17日,段祺瑞任會考陸軍留學畢業生主試大臣。11月慈禧和光緒先後病死,攝政王載灃欲殺袁世凱,段祺瑞製造假的兵變,致使載灃不敢動手。
1909年1月2日,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被“著即開缺,回籍養屙”,袁世凱臨走前將北京私宅贈與段祺瑞,段祺瑞仍留軍中,常赴河南彰德與袁世凱密議。12月29日又任陸軍第六鎮統製。
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辦北洋陸軍學務有功,賞頭品頂戴。12月18日加侍郎銜,外放任江北提督,駐江蘇清江浦,負責本地治安。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武昌起義,給袁世凱一個難得的機會。
清政府開始決定由陸軍大臣蔭昌赴鄂剿辦,然而,蔭昌手中無一兵一卒,好不容易調來一些軍隊,卻又不聽指揮。10月11日,漢陽光複,12日,武漢三鎮全部光複,接著,許多地方出現了動蕩的前兆。
麵對分崩離析的局麵,載灃束手無策,內閣總理大臣奕匡和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那桐乘機進言重新起用袁世凱,處在窘境中的載灃別無良策隻好采納。10月14日,武昌首義後第四天,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兼辦剿撫事宜。段祺瑞接到袁世凱密電,去彰德開會。
10月20日,徐世昌秘密趕赴彰德,和袁世凱密商後,帶著袁世凱提出的六個條件回到了北京。這六個條件是:明年即召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寬容參與此次事件諸人;解除黨禁;須委以指揮水陸各軍及關於軍隊編製之全權;須予以十分充足之軍費。清政府在一籌莫展之下,隻好飲鴆止渴,10月27日,連續下四道上諭:召回陸軍大臣蔭昌,委任馮國璋和段祺瑞分別統率第一軍和第二軍,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製海陸各軍等。
10月30日,下罪己詔,11月2日,任命袁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大權在握,夙願已償,立即電令馮國璋向漢口發動進攻,同時電令段祺瑞的第二軍由洛陽向前推進,並沿途布置。這之前,10月29日,北方發生了一件意料不到的事,二十鎮統製張紹曾聯合部分將領,屯兵灤州,發動了兵變。袁世凱對此大發其火,對段祺瑞說:“我說過北方不能亂。我最擔心的也在此。現在張紹曾果然鬧起來了。朝廷上下,為之震動,京畿直隸,人心不安。此事必須盡快解決!”
11月2日,為了穩住二十鎮,清政府特派第六鎮統製吳祿貞前往灤州撫慰,誰知吳祿貞是個比張紹曾更為激進的革命黨人。他在娘子關正太鐵路車站與閻錫山秘密會晤,商定組織燕晉聯軍,三路夾擊北京,吳被推為聯合大都督兼總司令。袁世凱收買人刺殺了吳祿貞,二十鎮兵變也隨之失敗。
1月17日,清政府電命段祺瑞為湖廣總督,兼辦剿撫事宜,12月8日,又讓馮段對調,馮為第二軍軍統,段為第一軍軍統。正當馮國璋莫名其妙時,袁世凱又調馮國璋回北京,任命段祺瑞為第一軍軍統兼第二軍軍統。
12月29日,南方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段祺瑞極為震驚。
1912年1月1日,就在孫中山宣誓就職的那一天,段祺瑞糾合馮國璋、段芝貴等北洋將領,聯名通電反對共和,主張立憲,聲稱“若以少數意見采用共和政體,必誓死反抗”。
在各方麵的壓力下,孫中山妥協了。袁世凱在得到南方“清室退位後,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的承諾之後,開始向清王朝施加壓力。1月16日,袁世凱在去外交部的途中,有人向他投擲炸彈。袁世凱雖然秋毫無損,卻借機不再上朝,躲在幕後,指使部下一個個跳出來逼宮。
1月20日,段芝貴到了湖北前線。1月23日,湖廣總督兼第一軍軍統段祺瑞從前線發來電報,一方麵報告軍隊傾向共和,軍心不穩;另一方麵表示自己將盡力而為,但“成敗利鈍未敢料也”,借此給清王朝以威脅。1月25日,段祺瑞致電內閣,赤裸裸地開始了逼宮。他在電報中聲稱,前方將領及各地將領均表示讚同共和(這時的段祺瑞似乎忘了不久前表示要誓死反對共和維護立憲),聽說載灃、載澤阻撓共和,多憤憤不平,甚至揚言“立即暴動”。此間恫嚇之心,溢於言表。
段祺瑞唱起了紅臉,袁世凱卻一副“忠君愛國”的樣子,聯同徐世昌、馮國璋、王士珍複電,希望段祺瑞勸解諸將領,不要輕舉妄動。就在當天,段祺瑞領銜、北方諸軍統兵將領42人、士兵40萬人聯名要求清廷宣布共和的通電已經公之於眾。這封電報,宛如一顆巨大的炸彈,掀起了狂波巨瀾。當內閣會議還在為共和和立憲喋喋不休時,袁世凱一言不發,出示了這封電報,人人變色,大局遂定,連素來強硬的良弼也在讚成共和的名單上簽名。段祺瑞一電之威,可想而知!
1月30日,隆裕太後召開禦前會議,自動頒布共和,授予袁世凱全權與南方商酌退位條件。2月5日,段祺瑞趁熱打鐵,率武漢戰區十將官再次逼宮,催發共和詔旨。電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