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3月6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生於六安縣太平集迤北三裏祖居,祖父段佩(字韞山)早年曾與劉銘傳販過私鹽、辦過團練,鎮壓撚軍有功,官淮軍統領,領兵在外,父段從文在家務農,以租地耕種為生,母親範氏。
1869年初,段從文為避劉姓土豪報複(土豪劉楠、劉樞橫行鄉裏,段佩仗義誅殺,遂結下仇怨),舉家搬遷到壽州炎劉廟。
1870年,段佩回鄉探親,決定遷至合肥城西橋大陶崗(今肥西縣三十崗鄉陶崗村)農村定居,購置了百餘畝田地。
1872年,祖父段佩時任銘軍直屬馬隊三營統領,段祺瑞隨到江蘇宿遷兵營裏,到附近私塾讀書。
1879年4月22日(光緒五年閏三月初二日),祖父段佩(以功累保提督銜記名總兵、勵勇巴圖魯,授榮祿大夫、振威將軍)去世,段祺瑞哭護靈柩歸葬合肥城西鄉大陶崗,從此家道中落,到侯大衛村續讀了一年私塾後輟學。
1881年,段祺瑞懷揣一塊銀元徒步數十天二千餘裏,來到山東威海投奔任管帶的族叔段從德,被收留在軍營中作哨書。
1882年10月1日,父親段從文在看望他的歸途上被同行的兩人害死,段祺瑞請假奔喪未獲準,隻得致函合肥知縣,請求緝凶,不久案破,凶犯被正法。
1883年5月10日母親範氏因悲傷過度去世,拋下大妹啟英十二歲,二弟啟輔十歲,小弟啟勳九歲,段祺瑞返鄉治喪後回軍營。
1885年6月,清朝洋務派代表李鴻章創辦北洋武備學堂,9月段祺瑞以優異成績考入武備學堂第一期預備生,旋分入炮兵科。段祺瑞“攻業頗勤敏,以力學不倦見稱於當時,治學既專,每屆學校試驗,輒冠其儕輩,與王士珍等齊名於世”,受到李鴻章的器重。
1886年,段祺瑞與宿遷舉人吳懋偉之女吳氏在合肥結婚。
1887年11月,段祺瑞以“最優等”成績從天津武備學堂炮科畢業,被派往旅順督建炮台。
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獲準與其它四位同學到德國留學。
1889年春到德國,以官費入柏林軍校,學習一年半炮兵,後獨自留在埃森克虜伯兵工廠實習半年。
1890年秋,段祺瑞學成回國,派任北洋軍械局委員。
1891年調到威海隨營武備學堂任教官。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段祺瑞與學生一道為陣地搬運炮彈,抗擊日軍。
1896年初,段祺瑞被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左翼炮隊第三營統帶,旋兼行營武備學堂炮隊兵官學堂監督、代理總教習。
1898年9月9日,以北洋新建陸軍創設隨營武備學堂期滿告成,清廷給予炮隊學堂監督段祺瑞等升敘加銜。12月新建陸軍編為武衛右軍,段祺瑞仍統領炮隊,並赴日本觀操。
1899年 12月,隨工部右侍郎、山東巡撫袁世凱率武衛右軍到山東鎮壓義和團,成為袁世凱擴編北洋軍的重要幫手,編撰了許多本操練章典,是北洋三傑(北洋之龍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豹馮國璋)之一。
1900年5月18日,段祺瑞原配吳氏在濟南病故。1901年5月31日,袁世凱將義女張佩蘅(江西巡撫、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張芾之孫女)嫁與段祺瑞為繼室。11月7日袁世凱任直隸總督,保奏段祺瑞“以知府仍留原省補用,並加三品銜”,“兼充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1902年5月參與鎮壓廣宗縣景廷賓起義。6月任北洋軍政司參謀處總辦,全麵主持編練新軍,7月9日升“道員留直隸補用,並加二品銜”。8月9日因鎮壓直隸廣宗、威縣反洋教團眾“勞績”,被袁世凱保奏,準賞戴花翎,加“奮勇巴圖魯”勇號。1903年12月4日清廷成立練兵處(慶親王奕匡為總理練兵大臣,袁世凱為會辦大臣,鐵良為襄辦大臣,徐世昌為總提調),段祺瑞任練兵處軍令司正使,加副都統銜。
1904年6月,“武衛右軍”改為“北洋陸軍”,段祺瑞任第三鎮統製官,轄第五協(統領雷震春)、第六協(統領張永成)、馬標(統帶張國泰)。
1905年5月北洋常備軍第四鎮成立,段祺瑞調任統製官,轄第七協(統領楊善德)、第八協(統領陳光遠)、馬協(統帶孟恩遠)。9月轉任第六鎮統製。10月清北洋軍在河間府舉行第一次秋操,段祺瑞任“北軍”總統官。
1906年2月複任第三鎮統製,駐寶鼎,兼督理北洋武備各學堂。3月17日補授福建汀州鎮總兵,仍留北洋原任。5月8日清在保定創辦“陸軍行營軍官學堂”,段祺瑞兼任學堂督辦,北洋軍官多是他的門生故吏。10月清政府在河南彰德舉行南北兩軍第二次秋操,段祺瑞再次擔任“北軍”總統官。11月20日清廷準袁世凱開去各項兼差,陸軍第三鎮等收歸陸軍部統轄。
1907年9月,清政府調袁世凱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削去兵權,10月16日段祺瑞被授鑲黃旗漢軍副都統,專意督辦陸軍各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