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旁人眼中的段祺瑞(16)(2 / 3)

馮國璋之後是徐世昌繼任總統,段祺瑞仍是剛愎自用,到1920年終於發生了直皖戰爭。戰爭失敗,大勢已去,可是老段還住在公館裏不動。人們勸他避避風頭,他堅決不聽,他表示,聽憑他們處理吧。當時公館裏麵,上上下下,當然人心惶惶,但看老段沉住了氣,我們想他一定心中有底,也就等著瞧吧。果然,戰事結束以後,徐樹錚、曾毓雋、李思浩、段芝貴等人,都被列為禍首,懸賞通緝,而對於老段卻毫無傷損。不過,這一來,老段在北京是待不下去了,於是全家第二次搬到天津。這一回住的是日本租界壽街。

段祺瑞全家搬到天津以後,算是下野了,不能像在北京的時候一樣,日常開支由陸軍部之類的政府機關負擔,如家裏吃的糧食由陸軍部領,棋手的費用由陸軍部開支,現在都做不到了。生活方麵,不得不稍加緊縮。公館裏的男女傭人,都裁去了一些。棋手也減少了幾位,可是每天仍有人來陪他下棋。

他一天的生活,也沒有很大的變化。除了上午已經沒有衙門可上,早飯以後就看看書或會會客,午飯後休息起來仍舊是下棋、作詩,晚飯之後,還是打牌消遣。隻是自從來到天津之後,老段開始吃齋念佛起來。他原來就一向是單開夥食,不和家裏人一同進餐的,現在他開始吃素,家裏麵仍舊吃葷,請客時也用葷席,他自己專備兩三樣素菜。他平時最愛吃南方的豆豉,吃素之後,更成了每餐不可缺少的肴饌了。他吃素,可是吃雞蛋。他專養了幾隻母雞,沒有公雞,這樣下的雞蛋,據說是素的,可以吃。他在家裏辟了一間佛堂,清晨起來,焚香誦經,成為他照例的功課,後來一直堅持下去,始終沒有改變。

段祺瑞雖然吃齋念佛,但並沒有做到四大皆空,看破紅塵。他的學生、舊部每來公館看他,常說現在國內遍地烽火,人民塗炭,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今後要收拾這盤殘棋,使老百姓能過個太平日子,還非老師東山再起不可!他每逢聽到這類恭維話,雖然嘴裏不說什麼,但那冷若冰霜的麵孔上,也不禁多少露出一些笑容,可見這些話是打進他的心坎裏去了。

這時每天來訪的客人,在號簿上麵仍舊不斷出現日本人很繞嘴難記的名字,前麵說過的城口,更是經常在公館裏出現。城口常來天津,一到天津,便住在段祺瑞的內弟吳光新家裏。

1924年的秋天,直奉之間爆發了第二次戰爭,吳佩孚敗退天津,沒和段祺瑞見麵,可是聽說來過一封信。有人說:“吳小鬼到了十分的勁兒了,無路可走了,要求老頭兒給援助一下。”後來又聽說,段曾回了吳一封信,叫他離開天津,奔山東去。公館裏麵有人說:“老頭兒眼看吳小鬼掉在井裏頭了,小辮提一提,指給他一條明路。”有人就說:“上次直皖戰爭,老頭兒失敗了。吳佩孚通緝別人,沒傷損老頭兒一根毫毛,所以這時候老頭兒也不能不關照他一下。”吳佩孚的糧食、彈藥都在火車上,臨走時不能帶走,就在火車上貼了一個條子,“移交段督辦”。

吳佩孚走後,北京政府實際上成了沒有政府的局麵。張作霖、馮玉祥先後都到天津來了,和段祺瑞見了幾次麵,開了幾次會。聽說,曾經打電報請廣東的孫中山到北京來主持一切,不過,不知怎麼,沒等孫中山來到,就把段祺瑞捧了出來,當了北京政府的“臨時執政”。正應了那些人所說的話,“東山再起”了。一時公館裏麵喜氣洋洋,大家紛紛收拾,準備跟隨段祺瑞重回北京。

北京東直門內南門倉有塊空地,叫做“空府”,大概在早年曾經是什麼王侯的府邸,後來荒廢下來,成了一片空地。當段祺瑞在京時便計劃在那裏修建一所公館。那塊地皮很大,需要的磚瓦很多,老段便自己開窯燒磚。有個叫魏延平的,懂得建築工程,便委托他畫圖監工,在那裏建了一所規模相當宏偉的大公館。這所公館前後有四個大院子,還有若幹跨院。在東部有個不大不小的花園,裏麵有座小樓。後邊還有座大花園,一進門有堆假山。通向花園有道小河,可以栽種荷花。這所宅子蓋成後,段祺瑞還沒有搬進去,就發生了戰事,失敗後,段即下野,到天津租界裏做寓公去了。這次重回北京,雖然將執政府設在鐵獅子胡同陸軍部的舊址(今中國人民大學校舍),但他的住宅便使用南門倉這所建成而沒有住過的新公館。他的住處在公館的北部,東半邊是馬號,還住有衛隊。那座小樓便成為他個人誦經的靜室。他雖然又重新出山做了執政,卻仍舊吃齋念佛,把靜坐念經作為他的一項日課,每天一定堅持決不放鬆。住宅南部還有一處房子,便送給張夫人過繼的兄弟張緒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