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自得”還有一個意思,即強調通過直接地接觸文本去感知和體察它的豐富涵義,而不須經過有些不必要的中介環節隔靴搔癢。在這方麵,章學誠有一段話已經講得極透徹。他說,文章的佳勝,隻有靠讀者自己去體悟,是他人無法代勞的:“如飲食甘旨,衣服輕暖,衣且食者領受,各自知之,而難以告人。如欲告人衣食之道,當指膾炙而令其自嚐,可得旨甘;指狐貉而令其自被,可得輕暖,則有是道矣。必吐己之所嚐而哺人以授之甘,摟人之身而置懷以授之暖,則無是理也。”
學問要靠自己體會得來,否則即使拿了別人的正確結論來高談闊論,仍未免變成一種落實不下來的空言,難免於己於人都不濟什麼事情。朱熹舉例說:“曾見有人說《詩》。問他《關雎篇》,於其訓詁名物全未曉,便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某因說與他道:‘公而今說《詩》,隻消這八字,更添”思無邪“二字,共成十一字,便是一部《毛詩》了。其他三百篇,皆成渣滓矣!’”他又舉某人用“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來概括程頤的《易經傳》說:此說固然好。“然須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方始說得此話。若學者未曾子細理會,便與他如此說,豈不誤他?”
關於如何讀書,我們已經進行了五次漫談。主要是從古人的讀書法切入對閱讀基本功和閱讀境界的討論。有一個人的議論,反複被我在這個漫談中引用。這個人就是朱熹。他是中國文化傳統完成從唐到宋的轉型過程的終結者和集大成者。這次轉型的曆史成果,也就是所謂程朱理學,曾長期被我們看作是扼殺人性和壓製思想自由的封建反動學說。但這樣的看法其實是極端片麵的!
朱熹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說過的許多話,後來被他的學生們回憶、收集起來,編成一部大書,叫《朱子語類》。其中有兩卷是專門談讀書法的。對這個問題有進一步興趣的聽眾,我建議你們去把這兩卷找來,自己讀一讀。
讀書是我們一生中學習的重要途徑。讀書本身也需要學習。現在讓我把我們在這個漫談節目中講到過的看法,編在一首打油詩裏,作為這次節目的一個小結:熟讀精思手勤動,句句鑽探不放鬆。看出罅縫須善疑,心自寬快氣優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