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劇和各色戲曲、曲藝節目所塑造的“楊家將”麾下眾多男女老少之中,《四郎探母》裏的楊延輝絕對算不得有英雄氣概的人物。雖說流淚未必非丈夫,但此公居然有本事從“坐宮”開始就“淚漣漣”地慟哭不休,一場不漏,直哭到末場“回令”。對這樣一個“哭作寶”,還能用“男兒有淚不輕彈”來輕易替他開脫嗎?
這出戲,乃是由發生在距它十五年之前的另一則故事“沙灘會”中的一段伏線引出來的。北宋前期,太宗到五台山還願,誤入遼境。危難之際,帶領八子護駕的名將楊繼業命長子冒充宋王,與諸弟共赴遼邦邀約的“雙龍會”。弟兄們在金沙灘與遼國伏兵血戰,死傷失散。楊四郎被擒,改名“木易”,與鐵鏡公主成婚。十五年以後,宋遼再戰;宋王禦駕親征,楊六郎延昭掛帥,佘太君押糧草到雁門關。因為與老母親咫尺天涯,不得相見,楊四郎悲傷不能自製,遂在鐵鏡公主的追問下吐出真情。鐵鏡公主騙來母太後蕭氏的金枇箭,使四郎得星夜出關。一夜之間,楊四郎在宋營中經曆了兄弟、母子、兄妹、夫妻之間才相見、又離別的大喜大悲,再匆忙馳回遼境。這時候蕭太後已偵知實情,決意斬殺楊延輝。經鐵鏡公主的苦苦哀求和兩國舅從中打諢插科,楊四郎終獲赦免。全劇在四郎為“千層浪裏得活命”、“多謝太後不斬恩”而感戴叩拜中落幕。看戲看得忒累的觀眾,總算在最後一刻見到他破涕為笑了!
楊家將故事,大多是從今日所知已極有限的真人真事中大幅度演化、拓展而成的。例如楊繼業(又名楊業)就是參與了北宋前葉“雍熙北伐”的真實曆史人物。因為西路統帥潘美(即楊家將傳說中的潘仁美原型)應援失期,他陷入遼軍重圍;力竭被俘後,三日不食而死。死於這一仗的,還有他的一個兒子楊延玉。他總共有七個兒子,亦與傳說情節相符(傳說中的楊八郎是楊繼業的養子)。七子中戰功最卓著的楊延昭,北伐前期也在乃父軍中,但幸而未曾參加後來那一場倒黴的“陳家穀之戰”,所以存活下來。按正史記載,他似乎應當是長子,唯在當日又以“楊六郎”聞名(一說他有“南鬥六星”之稱,由此得名為“六郎”)。但至遲到元代,他已在民間傳說中被排為第六子。延昭的兒子楊文廣(傳說中相隔於六郎與文廣之間的楊宗保,則於史無證),也是一員驍將。他曾在廣西領兵,所以那裏有不少楊姓人家,在近代仍自稱為文廣後人。楊繼業的七子中本沒有楊延輝這樣一個人。延輝最初出現在創作於明中期的小說裏時,被列為楊繼業的第三子。他的排行變成老四,則應該是清代的事情。不用說,楊四郎從金沙灘失落番邦,到改姓換名做駙馬、出關探母,就像楊家將的其他許多故事一樣,都是“流俗之所傳說”(餘嘉錫語)而已。
盡管於史無據,“探母”的戲文,總還應當有一個逐漸產生與成型的過程,而不會是憑什麼人靈機一動,硬從無中生造出來的。從現在可以獲得的資料來分析,“探母”應該是套取了以下三方麵來源的材料,再拚接化合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