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專一與善疑(1)(2 / 2)

這是說的“專一”。下麵再說善疑。

“疑”是指一種積極追問的精神。還是朱熹說得好:“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元朝的許衡,曾在當時的國立大學裏當校長。他的傳記說:“諸生或有疑問,則為之喜見顏麵。因語之曰:‘書中無疑,能以為有疑;有疑,能使之無疑。學斯有得矣。’”

所謂“疑”,當然不是在提倡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懷疑一切,或者蠻不講理、吹毛求疵地去否定別人。清朝有個學者叫毛奇齡,平生不喜歡蘇東坡。一次在京師中,有人問他:你說蘇軾的詩文不好,那麼,“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難道也寫得不好嗎?想不到這一招沒有難倒毛奇齡。他當即憤憤然地問答:“鵝也先知,怎隻說鴨?”在場的朋友都被他逗得捧腹大笑。

讀書要善疑,並不是指這種毛奇齡式的強辯。恰恰相反,古人讀書,力求先放下自己的主觀臆想,空虛了心,丟去了種種成見預設,以便使自己能真正逼近文本原有的意思。這叫“放寬心,以他說觀他說,以物觀物。無以己觀物”(在理解文本的時候,要力求逼近書中的原意,按原書作者的見解去看待他講述的東西,而不要把自己的主觀見解強加到作者身上,或者他的討論中去);“以書觀書,以物觀物,不可先立己見”。

所以提倡“有疑”、善疑,很重要的一點是,它應該包括勇於並善於質疑自己的立場觀點。因此朱熹又講:“人之病,隻知他人之說可疑,而不知己說之可疑。試以詰難他人者以自詰難,庶幾自見得失。”

但是人對於自己主體意識的有限性,往往難以在驟然間就認識得一清二楚。所以看書若看到無法理會的疙瘩處,就應當小心提防自己的陳舊見解,看它是否阻礙了見識的長進。正像朱熹所說:“到理會不得處,便當滌去舊見,以來新意。仍且隻就本文看之。”也就是說,“學者不可隻管守從前所見。須除了,方見新意。如去了濁水,然後清者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