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讀書須成誦”的啟示(1)(2 / 2)

故事還沒有說完。這位葛秀才的住家鄰近有一個經營染布業的鋪子,一天晚上發生火災,把整個店鋪連同記錄著客戶所交付的托染布匹數量、品種的賬簿一起都燒掉了。有些客戶乘店主丟失了憑據,加倍向他索要賠償,把老板急得團團轉。他的兒子忽然想到,失火前一天,葛秀才正好路過店鋪,曾經在櫃台上順手翻閱過那本賬簿。於是店主準備了酒菜,去找葛君商量。“葛飲畢,命取紙筆,為疏某月某日某人染某物若幹,凡數百條,所書日月、姓氏、名色、丈尺,無毫發差”。店主拿著它,“呼物主,讀以示之,皆叩頭駭伏”。

有關葛秀才的上述傳聞,未必完全真實。稍晚的元人筆記,也提到為試驗某人記憶力,讓他誦讀染鋪營業簿的事。世上哪裏有好記性的人個個都去背洗染店賬本的事情?這更像是宋元時代流行的一種固定的“話語”,用來形容某些人超強的記憶力。不過由此推想,當時人們的記誦能力強過現代人無數倍,大概離事實不會太遠。

這樣說有沒有更帶說服力的證據呢?隻要回憶一下唐朝人常常說的“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或者宋人所謂“焚香禮進士,瞋目待經生”,其中的道理便可看作最硬朗的證據。

明經和進士分別是唐宋時期科舉考試的兩個最主要的科目。不過當時人對科舉的這兩個科目的重視程度大不一樣。進士的取錄標準主要是文學創作的才能,所以進士科成為展示讀書人才華的主要競爭科目。考的人多,錄取難,中選者也更受社會的尊敬。明經科考的是記誦,可謂“手抄義疏,口誦集解(義疏、集解都指各種各樣為經典作解釋的文字),心熟箋注(箋注也指對經典的注釋,或者對注釋經典的文字所作的再解釋)”,所以被古人看作是一條“舍精就簡,去難從易”的進身之路。可見記誦在古代士人群裏已經變成一種尋常技能,人們離不開它,把它當作升官發財的敲門磚。可是另一方麵,大家也不大稀罕它,因為能這樣做的人們有的是。從這裏可見,古人的記誦能力普遍地優越於今天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