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每個人在一生裏都會碰到許許多多不同類型、不同質量的書籍。其中有些可以基本不看;有些可以隨看隨丟;有些隻需要草草瀏覽一番就行了;有些可能要采用跳躍式閱讀法,從當中挑出若幹章節來讀讀;有些值得從頭到尾地將它通讀一遍;還有一些是需要更加花力氣熟讀的,要把紙麵上的文本印到自己的心裏去。不管是什麼樣的書,采取一式一樣的讀書方法或讀書策略去對待,或者無論看什麼書,都期望自己能達到相同的閱讀效果,這肯定不是聰明的辦法。我們需要隨時根據不同閱讀材料本身的價值和特點,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
不過,在許許多多的讀書方法裏麵,有一種方法最重要、最關鍵、最需要我們去用心加以培育。我在這裏指的就是“精讀”的方法。這並不是說,我們對所有的書都需要精讀。一個人一輩子能精讀的書籍總是十分有限的。但是,一個人要是沒有過精讀的體驗,還沒有通過精讀幾本或者十幾本書籍來訓練和改善自己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效率,那麼我就會懷疑他其實還沒有真正掌握讀書的方法。隻有學會了精讀,你的速讀、跳讀、泛讀,甚至隨便翻翻,也才會有充分的效果。古人說:“書貴熟讀”。所謂熟讀,其實就是精讀的意思。
《朱子語類》書頁關於精讀,朱熹對他的學生講過一段很耐人尋味的話。他說:
老蘇(指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洵,他的這兩個兒子史稱“小蘇”,所以把小蘇的老爺子叫作“老蘇”)隻取《孟子》、《論語》、《韓子》(指韓非子的書)與諸聖人之書,安坐而讀之者七八年。後來做出許多文字如此好!他資質固不可及,然亦需著如此讀。隻是他讀時便隻要模寫它言語做文章。若移此心與這樣資質去講究義理,那裏及得來?是知書隻貴熟讀,別無方法。
朱熹對老蘇非常稱讚,但也有批評。要真正讀懂他的評論,還需要對他說這段話的曆史背景有一點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