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書貴熟讀(1)(1 / 2)

這幾年的中國圖書出版業,一直非常繁榮。借用我一個朋友的話說,書攤上從“天王巨霸、黑槍紅血”到“豐乳肥臀”,差不多已經應有盡有。

不但書本的題材豐富、數量巨大,而且還有不少新的圖書形式流行起來。比如主要依賴漫畫或動漫圖像來敘事的書,文字在其中隻作為輔助表達的形式出現,或許可以稱它為“繡像版”圖書。像蔡誌忠的漫畫老莊、漫畫禪說、漫畫論語等。又比如“網絡版”圖書,讓作者在與眾多讀者不斷互動的過程裏把他的書寫下去。還有一種可以叫“中華鱉精版”圖書,由編者把書中各節各大段的中心思想、主要結論、特別精彩的議論見解等等,都排印在正文的邊框部分。其本意是幫助讀者消化,等於代他們作讀書筆記,有點像用推銷鱉精來搶老鱉生意的樣子。再比如“有聲版”圖書,電子版外文詞典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近兩年來尤其火爆的,則是“講壇版”圖書,它不需要由讀者自己來閱讀,他們隻要“聽書”,也就是通過用耳朵聽明星二傳手宣講的方式去接近名著。

讀書在當代中國人日常生活或文化消費中的地位,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在地鐵最擁擠的時段,我們也會看到有很多乘客讀書看報。中國人過去講究“敬惜字紙”,凡寫過字的紙,就要對它加以尊重和愛惜,對書那就更要恭敬了。所以讀書之前先要“焚香沐浴”,端正好精神。讀書也由此變成一件太莊嚴、甚至還有幾分沉重的事情。現在,大多數人不會再這樣看待讀書。它已經轉變為很多人打發閑暇時光的一種習慣性活動,構成人們業餘時間裏更日常、更隨意的生活內容一部分。

這當然是好事情,但是中間也隱然存在一些問題。總的來說,在絕大部分人們中間,現在流行著兩種占支配地位的讀書方式:一是應試讀書的方式,另一種則是休閑快餐式的隨意閱讀。應試讀書方式主要流行在中小學生群體裏。而休閑快餐式的隨意閱讀,不但正在日甚一日地支配著已經沒有應試壓力的成人讀書活動,即使是對仍然在校的大學生來說,因為與中學階段相比較,應試壓力已大大減輕,所以一頭栽進休閑閱讀狀態的人,也絕對不在少數。我們甚至還可以說,在應試階段讀書讀得越被動、越是疲憊不堪的學生,升學壓力減緩後轉入休閑閱讀狀態的意向就越強烈,轉變的程度也越徹底。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我隻舉一個例子。如果你讓正在曆史係學習的學生說出一種最使他們印象深刻的書,那麼他們中間十有八九會舉《萬曆十五年》作為回答。如果你追問這本書好在哪裏,他們往往會答複說,它與他們所讀過的大多數曆史著作都很不一樣。但如果你再進一步要求他們具體地談談這種“很不一樣”,他們的回答就開始變得不知所雲。你可能很明確地要他們回答下麵的問題,即本書蓄意圍繞著1587年這樣一個“無關緊要”的年份(作者把它稱為ayearofnosignificance),去敘述萬曆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等等著名曆史人物的所作所為,它究竟是想告訴讀者什麼?這時候,他們的回答多會變成一堆完全不得要領的含糊言辭。由此可知,閱讀隻在他們腦海裏留下一片十分浮泛的印象。他們是閱讀活動裏的“印象派”和“朦朧派”。據我所知,閱讀效率低下這一現象,在龐大的讀者群裏其實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