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身死之謎(1)(2 / 2)

說到這裏,關於司馬遷的死,有兩點似乎頗可以肯定:他死於武帝末期;他是因為“有怨言”,所以被下獄而死。

然而上麵的結論馬上又引發出一個新的問題:假如司馬遷是因“怨言”而再度觸怒武帝,所謂“怨言”,是他寫在《報任安書》裏的那些話嗎?換言之,司馬遷在生命的最後被下獄,是他的那封《報任安書》惹出來的禍嗎?

麵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不得不承認,人若想事事洞穿曆史的吊詭之處,實在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做的,無非是將它安放在一個開放性的講述框架裏去對它加以認識。那樣做的話,我們就可以設想兩種完全不同的答案,用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種答案是,所謂“有怨言”的罪名,果然是由《報任安書》引起的。就像前麵已經討論過的,司馬遷本人恐怕無意於透過《報任安書》直接向武帝披露心胸。但是漢武帝還是通過自己的監視係統弄到了這封信。武帝與司馬遷相處多曆年所,以他的精明識人,不會不對司馬遷的內心活動毫無察覺。現在,多年來深藏在他內心的狐疑終於被信中一行行的文字所徹底證實。他惱怒司馬遷辜負了他的“尊寵”;他更受不了司馬遷在“從俗浮湛”(在世俗的浪潮中隨波逐流)的外表之下那一副蔑視他的至高權威的傲骨。為此,他要再度懲治司馬遷。

然而事情還不止於此。如果武帝讀到了《報任安書》,他必定還會去設法追尋《史記》。他最關心的,應當是司馬遷將會如何描寫他這個“今上皇帝”。前麵提到過的傳說透露了一條有關消息,因此也就十分值得引起我們注意。它說,武帝讀了《史記》中的《景帝本紀》(這裏似乎還應該加上《今上本紀》,也就是武帝朝的編年史),對司馬遷毫不遮掩地暴露漢景帝、武帝父子二人的短處大為光火,因此把這篇本紀銷毀了。班固在寫《漢書》時說,流傳世間的《史記》已經缺失了十卷(《史記》總共有一百三十卷,今本中有十卷是西漢後期的人補入的);而其中恰恰就包括景帝和武帝的兩篇本紀在內。看來上麵這個說法不一定完全是空穴來風,隻不過它把武帝“怒而削之”說成是在司馬遷受宮刑之前,在時間上弄顛倒了。司馬遷寫《報任安書》時,隻說《史記》總共一百三十篇,絲毫沒有提到它被武帝強行刪削之事。所以武帝“怒而削之”,隻能發生在這以後。於是我們可以說,假使司馬遷“有怨言”的罪名果真起因於《報任安書》,那麼他的死大概還不僅因為這封信,而且也因為《史記》對“今上皇帝”以及與“今上”有牽連的一係列人與事的描寫太不稱漢武帝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