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和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1年之後,司馬遷再也沒有出現在曆史記載裏。在此之後的第四年年初,漢武帝病死,那年他剛好七十歲。臨死前,“望氣者”(通過察看天象及山川來預言大事的巫師)聲稱長安的監獄裏有“天子氣”(意即獄中有人將代武帝而君臨天下)。結果關押在京師各監獄中的囚犯不論所犯輕重,一律被處死。但這一招還是沒能幫助武帝逃過一死。漢武帝與司馬遷這對內心已嚴重對立的君臣,究竟誰活得更長一點,從而得以親眼目睹另一方的死亡?現在沒有確切的憑據可以直接回答這個問題。關心司馬遷命運的人們,曾經對此作過各種各樣的猜測。
我們早就說過,司馬遷受宮刑之後一直擔任“中書令”的官職。現有的資料似乎可以表明,武帝最後一年在中書令位置上的,是一個叫郭穰的人。這就是說,司馬遷當時已經離開了中書令的職位。那時他還未到六十歲,不像是告老離去,所以很可能是在此前死於任上,因而導致中書令的職務必須另易他人。著名的大學者王國維傾向於這個說法。他寫道:“要之,史公卒年雖未可遽知,然視為與武帝相始終,當無大誤也。”總之,司馬遷大概死得比武帝略微早一點。
如果司馬遷真的死在武帝稍前一點,我們就會碰到一個更加費人猜疑的問題:這個“稍前一點”,究竟純屬偶然,還是與武帝有什麼關係?曆史上很多“稍前一點”的事例,都很讓人覺得帶點疑案的性質。如光緒死在慈禧“稍前一點”便是最著名的例子。漢景帝在本人死去的“稍前一點”逼死名將周亞夫(說詳下),也屬於這種情況。所以現在的問題是,司馬遷真是被垂暮的武帝害死的嗎?
關於這一點,兩漢之際就曾有人說,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之過。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這段話所包含的消息,至少不完全都是準確的。司馬遷並沒有因為“舉李陵”而獲罪。他被“下蠶室”,是由於他力圖要替已經戰敗投敵的李陵說話,那時候根本就談不上舉薦不舉薦的問題。可見說這段話的人,對發生在八九十年前的那件事隻剩下一個很含糊朦朧的印象了。不過也不能因此斷定,他所說的就全然不可信。消息說司馬遷“有怨言,下獄死”,倒是很有可能的!對此,我們至少可以舉出一條很有力的旁證來。
東漢前期的班固,在《史記》有關西漢記事(終止於武帝後期)的基礎上,補寫昭、宣、元、成、哀、平六帝時期的史事,作成一部完整的西漢斷代史,叫《漢書》。《漢書》有《司馬遷傳》,但對他死於何時、如何死去這件事卻一個字也沒有提起。根據《漢書》為人列傳的一般體例,凡善終之人,班固大都會在傳記的末尾交代該人死於何年,終年時有多少歲。《漢書·司馬遷傳》對這一點未加交代,不能看作是班固的偶然疏忽。他避免談及司馬遷去世的消息,很像是在為尊者諱,即故意向後人隱瞞司馬遷最終被武帝處死這個事實。這裏所謂“為尊者諱”,其實不一定完全是在捍衛司馬遷的名譽,而更可能是為漢武帝著想。班固稱讚“孝武之世,文章為盛”(文化燦爛)。一個卓越絕倫的大曆史學家,怎麼可以被這麼一個追求“文章為盛”的皇帝處死?這樣的事,對後代如何交代得過去?班固決定保持沉默,實在是深有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