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從封泰山(1)(2 / 2)

西漢的國家製度承秦而來,它也麵臨著同樣的證明自己統治合法性的問題。到武帝時,海內升平已六十多年,家給人足。封禪不僅出於漢武帝一個人的奇思怪想,也是漢朝一代相當多儒生的心願。人們都希望能在幾百年一遇的全盛時期,親眼目睹封禪的大典。大文人司馬相如死後,朝廷到他家裏征求他留下來的著作稿件,但家裏沒有留下什麼書。問他的夫人卓文君,回答說,長卿未死時,時時著書,才寫成,就被人取去。但他確實在死前寫成一卷書,囑咐道:有使者來求書,就將它上奏朝廷。這一卷書,竟然就是請求漢武帝實行封禪典禮的奏文。如果要用打油詩來描寫這件事,可以叫“天子詔求相如書,身後惟留封禪文”。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因為患重病,無法侍從武帝親曆封禪大典,感覺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和損失,竟大呼“這是命該如此,命該如此啊”!因此,他“發憤且卒”。可見這在當時被士大夫普遍認為是極重要、極隆重、極榮耀的事情。

這樣說起來,司馬遷對武帝封禪,究竟又是怎樣的態度?不少研究者都說,司馬遷的《史記·封禪書》,是在批評武帝的迷信。這話說得有點含糊。司馬遷對封禪,其實也是讚成的。他一字一句地記錄了老父親臨死前對不能親眼目睹封禪大典的無窮遺憾,寫得差不多是字字血淚,這裏麵就隱含著他本人對封禪的肯定和向往。另外,從《史記》所精心講述的西漢封禪的全過程,我們更可以明確看出司馬遷的態度來。

封禪是一種曠世大典。它絕不能隨便舉行,而必須等到某個特定時機才能進行。這個時機的到來必須符合以下許多條件。首先,立朝建國要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變化理論。為此,司馬遷不止一次提到過“高祖斬蛇而神母夜哭”的故事。建立漢朝的劉邦起兵反秦前,曾經在荒野的夜行路上斬殺過一條當道的白蛇。傳說當夜有另外一個人途經劉邦殺蛇的地方,看見一個老婦人坐在被斬為兩段的白蛇身邊痛哭。問她是怎麼回事,那老婦人回答:“我兒子是白帝之子,化為蛇當道,如今被赤帝之子斬殺了。所以在這裏痛哭。”故事傳開來,成為漢代秦的一種預兆。所謂白帝,指五行中的金。金生水,所以白帝之子即指以“水德”為國命屬性的秦王朝。而赤帝是火,火生土;土又能克水。當道的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的劉邦殺死,即預兆著由他建立的新王朝屬於“土德”,因此以漢代秦完全合乎以土克水的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