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是戰國時的魏國公子,是那時候以大批收羅俠客知名的四大公子之一。當時魏國有一個叫侯嬴的高士,窮困潦倒,隱身在大梁充當夷門的看門人。信陵君知道這個消息後,想用很豐厚的饋贈來打動他,但被侯嬴一口拒絕。此後有一天,信陵君在家裏大擺宴席,客人都就座後,他卻翻身上車,預留著車左麵的上席,親自往夷門去請監門侯生。侯生見了信陵君,提起破衣舊帽子,毫不謙讓地坐到信陵君的上首。信陵君恭恭敬敬地拉起控馭馬車的韁繩,駕車就往回走。在路上,侯生又突然說:“我有個朋友在街上的賣肉店裏,請從那裏繞一下。”到了那個肉店,侯生下車去與名叫朱亥的屠夫說話,一麵不斷地察看信陵君的臉色。這時候,在信陵君的家裏,魏國的將相、宗室、賓客滿堂,都在等待信陵君舉杯請客;他的從騎心如火燎,市民們則好奇地圍著親自駕車的信陵君看熱鬧。但信陵君始終安然自若,一點沒有不耐煩的神色。監門侯生蹭足了工夫,這才辭別朱亥,跟信陵君去赴宴。信陵君把他安排在宴席上座,向全體賓客介紹自己的新客人,並親自向侯生祝酒。
侯生作信陵君的食客後不久,秦國進攻魏的同盟趙國。魏王先發兵救趙,接著因為受秦的威脅而命令援趙的魏軍統帥按兵不動,趙國形勢危急。趙國的平原君派到魏國求救的使者“冠蓋相屬”。信陵君計無所出。這時候侯生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就是著名的“竊符救趙”之計,即用替魏王愛妃尋獲她的私人仇敵作為交換,叫她偷得魏王調兵遣將的虎符。憑著這枚虎符,信陵君來到魏軍陣前,依靠侯生推薦的勇士朱亥,對見證虎符後依然不肯交出兵權的魏軍統帥實施刺殺。信陵君終於奪得十萬魏軍的指揮權,“北救趙而西卻秦”。那個侯生呢?他對信陵君說:“我受你厚恩;但因為年老,不能隨你一起去實現這番策劃。我會計算你的行程,在你到達魏國大軍的陣地之日,我將麵朝你所在的北方自殺。”他果然這樣做了。
最後,司馬遷大約是通過函穀關,回到關中。
司馬遷的行程,總共兩萬多裏,走了兩三年之久。他由此而得以見識了當時被華夏文化所覆蓋的差不多全部地區。他還沒有走到吳越之地的更南方,也沒有到楚西南的邊外地區。西漢將版圖擴大到這兩塊地方,還在司馬遷漫遊關東之後。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裏寫道:“南夷之端,見枸醬番禺;大夏杖邛竹,西夷後翦。”這段話分別說了兩件事。南越國未滅亡時,曾用一種“枸橘醬”來招待西漢使臣。據南越人說,他們是從來自今廣西、貴州地區的商販手裏獲得這種味道特別的土特產的。使臣回到關中一打聽,了解到這種枸橘的產地實際是在蜀地。西漢人這才知道從蜀地東南行,有路可以通到今廣東。他們要循這條路攻打南越,因此才有不久後從四川經略牂牁等“南夷”之地的行動。這是前一句話的意思。後一句話則說,張騫通西域歸來後報告,在印度看見有人用“邛竹”,即今川西南出產的竹子製造的手杖。他向當地人詢問從哪裏獲得這種手杖,才知道從今滇西有路可以通過今緬甸等國進入印度。於是西漢又有了將“西夷”即今雲南各部族括入版圖的念頭和行動。司馬遷後來作為皇帝使臣訪問過“西南夷”,是他那個時代最早對這一地區進行實地勘察的極少數人之一。
這一番出遊,對司馬遷後來寫史記有極大的幫助。顧炎武說,秦漢之際,兵馬出入之途曲折變化,隻有司馬遷能對此了如指掌,說得一清二楚。自古史書講戰爭地形,沒有比他更詳細的。司馬遷胸中有一個天下大勢,非後代書生及得上的。
經過長途跋涉,歸家不多幾年之後,他即被召去做“郎中”的官,從此踏入仕途,而且是在有不少機會接近皇帝的那個圈子裏。他做郎中十年左右。而他進入仕途後的第一個上司,就是名將李廣的兒子李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