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剛剛到達京城長安的司馬遷還不容易看到這裏隱伏的凶險。長安集中體現了那個時代正在迅速上升的社會財富、國家權力與文化藝術。司馬遷成為這一繁榮的見證。他在長安讀書將近十年,這期間很可能曾向當時正在首都的董仲舒、孔安國等大儒問學。在他後來的思想中,儒家影響的色彩很濃,不像他父親那樣崇尚黃老之學,也許就跟他與董仲舒等人的接觸有很大關係。他不但能在各種場合遇到第一流的學問家,而且或許還能因為父親的職務關係,間接地通過父親轉述,接觸到收藏在國家圖書館裏的各種書籍。那時離秦的禁書令被廢除已有幾十年,各種各樣的書籍正在被人們重新發掘出來。身處在全國文化中心,接觸這些書籍的條件,是與僻居在韓城龍門這樣的小地方所萬不能比擬的。
司馬遷十九歲那年,他的家庭遷居到距長安城西北八十裏的茂陵。漢代有一種製度,把天下豪強富猾遷到京城附近的諸帝陵區居住,好對他們進行就近監視。漢人把這個做法叫做“內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族(族指滅族)而害除”。到他十九歲時,武帝為自己預修陵寢已經十二年,墓在長安西北槐裏的茂鄉,所以叫“茂陵”。於是把各地的豪傑以及家產三百萬貫以上的人都遷往茂陵。司馬談一家也在這時搬遷到茂陵新居。
在茂陵新居,司馬遷親眼目睹了當時的一位大俠,叫郭解。此人年輕時曾做過很多壞事。與人交接,一不合意便動手殺人,私鑄偽錢幣,盜墓掘寶也是家常便飯。但他的運氣很好,犯了罪,不是僥幸逃脫,便是遇到大赦、免於追究。年長之後,隨著閱曆和勢力的增加,他的行為發生很大的改變。他開始樂善好施,幫助別人後總是不願張揚;待人接物往往以德報怨,為人謙恭;生活上也很節儉。但他仗義赴難、扶弱救急的俠義心腸卻沒有變。有一次,他姐姐的兒子仗勢欺人,聚眾酗酒時強行對一個狐朋狗友灌酒,結果在鬥毆中被對方殺了。郭解的姐姐拒不收屍,想以此脅迫弟弟出麵幹預。郭解派人暗訪到那個躲藏起來的凶手,當麵問明情況後說:“你殺他本沒有錯,是我的外甥理虧。”於是他放走那個人,把外甥埋葬了事。這件事傳開後,他比從前更加得人心了。
據說他的家產並沒有三百萬貫,但還是被列入遷徙的名單中。郭解動員了朝中大將軍衛青去替他說情。武帝說,郭解雖然是一介平民,居然能指使將軍替他說話,看來家裏不會沒有錢。結果仍被強製遷移。他到關中之後,當地豪傑,無論過去與他是否相識,都爭相和他結交。朝廷最終還是找了一個罪名把他殺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