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大宋風雲(4)(1 / 3)

公元1111年,宋徽宗恰好派鄭中允、童貫出使遼國,鄭中允為正使,童貫為副使。也許馬植認為這是他改換門戶的好時機,機不可失,於是在童貫經過盧溝橋時,馬植就連夜求見,慷慨激昂地向童貫陳述滅遼的計謀。童貫雖說人品也不佳,但是一細想馬植本就是遼國人,反而要向自己獻滅遼之策,他的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呢?不會有什麼大的陰謀吧?

後來他就派人把馬植請了過來。馬植當然興奮不已,一見童貫,立刻跪地行大禮,然後阿諛奉承,他對童貫說:“大宋本來就是天朝大國,皇上聖明無比,萬民恭順自樂,我馬植內心向往很久了,隻是一直沒有機會投誠罷了。而今遼國國主昏庸無能、荒淫無道,大臣們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遼國已經奄奄一息了,就等大宋王朝去取而代之了。”

見童貫快要上鉤,馬植又接著說:“不僅大宋想要除掉遼國,金人對遼國也是恨之入骨、虎視眈眈。如果宋朝派使臣從登州、萊州渡過大海和金人結盟,雙方約好聯合起來,南北夾擊遼國,那勝利對於大宋來說就指日可圖了。我馬植誓死棄暗投明,希望童大人您能明察我的心意!”

童貫頭腦簡單,一想到拓展疆土如此簡單,於是喜出望外,以為馬植就是個識時務者的“俊傑”,這也是自己一次邀賞的機會,便立即改變臉色,忙命下人端來美味佳肴款待馬植,還誇他深明大義。而馬植見自己改換門庭的計劃將要實現,內心也欣喜無比,連連誇讚童貫聖明。後來童貫就邀請馬植一起回到宋廷,還將馬植改名為李良嗣。

童貫添油加醋地將馬植的想法告訴了宋徽宗,宋徽宗就急忙召見馬植。宋徽宗問他:“馬植,你本為遼國的人,為什麼要離開遼國投奔宋朝呢?”馬植趁機再次表白他的忠心,陳述聯金破遼的主張:“遼國已是秋後的螞蚱,天年將盡,陛下您體恤民情,治國有方,您要念及遼民身遭塗炭之苦,若您打敗遼國,就是代天行道。我大宋一出兵,遼國的百姓必然擁護宋軍。但是,如果陛下不提前動手,萬一金人搶先一步,可能會對我大宋不利啊!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所以微臣以為這件事不能再拖,皇上要盡早做出打算啊!”

此時大臣們都議論紛紛,有人認為雖然聯金可以滅遼,但是萬一金國有更大的野心,遼國滅亡後,必然唇亡齒寒,鼎足之勢就沒有了,金國完全可以統兵南下,進攻中原,結果還不知道會怎樣呢。因此多數大臣都反對馬植的建議。恰恰宋徽宗鬼迷心竅,十分欣賞馬植的主張,還賜給他同姓,成為趙良嗣,並予以重用。

宣和二年(1120年)二月,趙良嗣奉旨出使金國,麵見金國國王完顏阿骨打,商議聯合起來夾擊遼國,收複燕雲十六州。在這件事上,趙良嗣是相當用心,來回跑了七八次。最後金人提出,金國出兵幫助大宋收複燕雲十六州,但宋朝必須把原先給遼國的歲幣如數給金國。趙良嗣一心想實踐自己的主張,而且更想借兩國兵力報自己在遼國時不被重用之私仇,所以不顧國家的利益,昏著頭簽下了和議,因為宋金使者往返都要乘船渡海,因此被稱為“海上之盟”。和議簽訂後,趙良嗣得意洋洋地回到開封,邀功請賞。

海上之盟簽訂之後,宋朝就立即行動,派童貫率軍兩路攻打燕京(今北京),結果大敗而歸。後來,遼國內部政局不穩,童貫以為有機可乘,再次出兵,又是大敗。童貫為保住自己的“聲譽”,請求金人履行和議出兵相助。金人正好要攻遼國,現在有人出錢並出兵幫忙,他們何樂而不為啊?隨後,金人出兵,一舉攻下燕京,並把燕京城燒殺劫掠一空,最後留了個空城給了宋朝。然而趙良嗣卻因獻策收複故土“有功”,官至光祿大夫。這樣,宋朝的統治者完全沒有看到遼國滅亡的危機,在搖搖欲墜的江山上繼續著自己的升平歌舞,而馬植也趁機寄生在即將倒塌的王朝當中。

【酷評】

大宋這家國有公司因為雇傭了馬植這樣的“高分低能”的幫手,最後落得血本無歸、傾家蕩產。即使馬植不是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那他也是導致董事長宋徽宗趙佶作出錯誤決策,將這家百年老店引向破產邊緣的誘因。所以,企業招聘員工一定要警惕那些忽悠型的“人才”,尤其是馬植這類以出賣自己老雇主為資本,換取新東家歡心的人。宋徽宗肯定聽說過範雎為秦王所獻的“遠交近攻”的計策,而且他也是依照著這條偉大的古訓行事的,可是他錯誤地估計了自己,因為他不是一個雄心萬丈的帝王,沒有統一天下的大胸襟和大胸肌,他隻是一個熱愛書法、繪畫,力圖將娛樂國家化的藝術家。

§§§第九節大宋皇帝被抓走了

北宋末年,宋徽宗聽取馬植的主張,實行聯金攻遼,兩國簽訂“海上之盟”。宋朝請金軍幫忙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同時,也讓金人看到了宋朝內部的腐敗無能和士兵的戰鬥力低下。金國得到宋朝大量的進貢並掠奪了遼國大量的財富後,實力不斷擴增,野心也不停地膨脹。終於,他們統兵攻宋的機會來了。

公元1123年七月,原遼國將領留守張覺以平州投降宋朝,金人以宋朝私納叛金降將為由問罪,北宋燕山府不得已斬了張覺。兩年後也就是公元1125年,金太宗以此事為由,率兵進攻中原,大軍兵分兩路,浩浩蕩蕩向宋朝攻來。東路由完顏宗望領軍攻燕京,西路由完顏宗翰領軍直撲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