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大宋風雲(3)(3 / 3)

蘇軾為什麼對王安石的變法計劃絲毫沒有興趣?曆史學院派的說法是因為王安石變法打擊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而蘇軾恰好是地主階級,如果蘇軾真的肯幫王安石,那就是“大義滅親”。這種事當然不會發生在“仁孝為先”的蘇軾身上。

後來,王安石的改革大踏步地向前,幾乎就是在衝鋒。幾乎所有士大夫都反對,這裏麵自然就有蘇軾。

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的策略很“陰”。王安石貸款給農民,讓農民拿這些錢種地,而對於城市裏的市民,則不給貸款。當然,這部分貸款是先到地方官手中的,蘇軾當時在京城裏擔任貸款主管官員,他居然把錢貸款給市民,要他們拿去做生意,真正的農民卻沒有得到貸款。

蘇軾當然不是個案,不過蘇軾在天子腳下敢明目張膽地這樣跟王安石對著幹,王安石當然極不舒服。

1070年,禦史台的監察總長司馬光因一直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王安石排擠出中央。當時宋神宗需要一個監察總長,希望起用蘇軾。可王安石一口咬定,蘇軾這人比司馬光還難搞,如果要他當諫官的頭目,那變法肯定無法進行。於是宋神宗答應不用蘇軾,但王安石認為這樣還不成,因為蘇軾在中央遲早是個禍害,所以找了個借口,讓人彈劾蘇軾,說他在工作中有失職之處。當然,每個做官的都或多或少有失職之處,蘇軾就這樣被踢出了中央,到杭州做了市長助理。

蘇軾這次離開中央,等於和王安石做了個暫時的告別。從1070年開始,蘇軾一直在各個地方做地方官。偶爾回京述職時,會和變法事業每況愈下的王安石見上一麵,但兩人的關係似乎總處在隱約的敵對狀態,所以,二人根本沒有什麼閑話可談。

在蘇軾眼中,王安石的變法事業肯定要失敗,因為太多的人反對,即使宋神宗本人也偶有動搖的時候。1074年,王安石無法承受反改革派的攻擊,被迫辭職。雖然在第二年年初他又被宋神宗請回,但隻在中央呆了七個月就再次辭職,從此,和蘇軾一樣再也沒有回到中央。

1079年,蘇軾在湖州做地方官,做了幾首詩,被他的政敵捉了個正著,向宋神宗報告說,蘇軾在地方上誹謗朝政,有不軌之心。中國方塊字的衍生力強大,朦朧虛幻,所以一個字,特別是在詩歌中怎麼解釋都有道理,於是,蘇軾被捉進天牢,等候嚴厲的審判。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

由於事關重大,除了弟弟蘇轍願意丟掉烏紗帽救他外,其他的親友以及官員都躲避不問。而此時,已經退休在家、曾經和蘇軾幾乎是仇人的王安石居然在老家給宋神宗寫了一封信,快馬送往京城。他認為蘇軾是忠臣,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根本不可能有誹謗朝廷之言。宋神宗看了王安石的信後,再三思考,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赦免了蘇軾的罪行,將其貶到黃州做官。王安石能夠在最關鍵的時刻,以國家大局為重,不計前嫌,對往日的政敵表示出最大的寬恕,由此可見他個人的品格。正是因為這件事,他贏得了蘇軾的尊敬。

1084年,蘇軾被朝廷調到汝州擔任官職,在上任的途中,蘇軾順路拜訪了在江寧老家的王安石。王安石聽說蘇軾要來,便穿著野服(村野平民的服裝),騎著毛驢,興致勃勃地來江邊見蘇軾。蘇軾同樣穿著野服拜見王安石,並說:“我蘇軾今天是穿著野服來拜見丞相大人的。”王安石說:“我們之間就再也不要講這些禮節了吧!”兩人哈哈大笑,真可謂是一笑泯恩仇。

【酷評】

孔子說:道不同,不相與謀。孔老夫子絕對是一個老江湖,世事洞明,尤其對人情琢磨得倍兒清。意見不一樣的兩個人,就算是爺孫倆或者夫妻倆,肯定也整不到一塊去,一開口討論正經事,準會粗脖子紅臉。但話說回來,“道”其實又是個很虛的、經不起時間考驗的東西。變法時,王安石和蘇軾意見不一,明爭暗鬥。然而幾年後蘇軾落難時,王安石卻是少有的幾個伸出援手的人。所以也可以說,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今天的敵人可能就是明天的朋友。昨天關係不好的兩個同學,十年後工作了卻是最要好的哥們;現在天天呲牙咧嘴的兩個同事,以後不在同一個公司了,卻可能成為事業上最得力的幫手。

§§§第八節馬植的餿主意

都說是紅顏禍水,但是有的大老爺們也是禍水,做起事來禍國殃民。馬植就是北宋的典型禍水。

馬植出生在遼國,世代都是遼國的大族。他仗著自己是貴族,在遼國也混了一官半職,在朝廷擔任光祿卿一職。但他為人狡猾奸詐,是標準的勢利小人,所以同僚們都很蔑視他,漸漸地他就被其他官員所孤立了。馬植眼看在遼國是混不下去了,也混不出什麼名堂,他就想著換一個門庭,另謀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