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大宋風雲(3)(2 / 3)

宋真宗被迫來到戰場,盡管他本人心驚膽寒,坐在車上瑟瑟發抖,但是當大宋皇帝的龍旗出現在澶州北城樓時,士兵與百姓立即齊呼萬歲,歡聲雷動,響徹數裏。可以說宋真宗的親臨北城,從根本上扭轉了宋軍的士氣和戰爭的全局,宋軍對遼軍開始猛烈反擊。就在這個時候,東京忽然傳來喪訊:留守開封的雍王趙元份突然暴病去世了。宋真宗於是借此機會回駕京師,將前線抗遼的軍事大權交給寇準。

宋真宗離開澶州後,宋軍在戰鬥中連連告捷,特別是宋將張環用威力驚人的床子弩射殺了遼軍先鋒蕭撻覽,也就是當年擒殺宋將楊業的遼國大將。這件事極大地動搖了遼軍軍心。並且遼軍孤軍南下,已經深入中原腹地,供給線太長,士兵已經疲憊不堪,於是蕭太後隻能暫停攻城的計劃。

但是宋真宗根本沒有抗敵的決心,早在他禦駕親征的時候,就暗中派出了使臣曹利用往遼軍大營與蕭太後議和,隻是因為當時兩軍戰事激烈,曹利用一直未能到達遼營。蕭太後見遼軍處境不利,擔心腹背受敵使軍隊損失慘重,便開始謀求議和,於是派宋降將王繼忠(望都之戰中被遼軍俘虜後投降遼軍)與曹利用聯係,兩人一拍即合。盡管寇準堅決反對議和,但受到朝中妥協派大臣們的詆毀,況且宋真宗也傾向於議和,被迫放棄了繼續戰鬥的主張。

宋遼兩國立即停戰,雙方開始進行和談。遼軍提出的議和條件是要宋朝“歸還”後周世宗北伐奪得的“關南之地”。宋朝的條件則軟弱得多,隻要遼國退兵,宋朝願意以金帛代地,每年給遼國一定數量的銀絹作為補償,但絕對不答應割讓領土的要求。蕭太後十分懂得見好就收,最終按宋方的條件達成了協議。剩下的問題就是宋朝每年給遼國銀絹的數量。曹利用請示宋真宗,宋真宗說:“如果遼國的條件苛刻,每年給一百萬的錢財也行。”為了講和,宋真宗還真舍得下本。再說當時宋朝也相當富有,用百萬“歲幣”換來和平,他們都覺得很值得。後來曹利用被寇準截住,寇準命他隻準給三十萬銀絹,否則就斬立決。經過談判,曹利用果然以三十萬銀絹談成。於是宋遼雙方訂立了和約,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規定:

1.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年齡和輩分)。

2.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的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3.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市場),開展互市貿易。

盡管澶淵之盟對宋朝來說有點辱國,但是澶淵之盟以後,遼、宋長期保持和平狀態,一百二十年間不曾兵戎相見,邊境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得到加強。

【酷評】

擊敗餓狼的最好方法是集聚力量將它殺死,而不是頻頻地喂肉,因為狼隻要活著,就必然有餓的時候。前者是釜底抽薪,後者則是揚湯止沸。宋王朝雖然買來了一段時期的和平,但實際上就像常說的那隻“青蛙”,把自己放在溫水裏煮,開始時覺得很舒服、很暖和,漸漸地火勢越來越大、水溫越來越高,青蛙就被煮熟了!今天我們雖然沒有了遼國這樣的敵人,但“餓狼”一直會存在,它可能是工作上的某種困難,比如工作沒熱情、有畏難情緒,可能是生活上的某種壞習慣,比如做事愛拖拖拉拉、有始無終,如果我們一直忍讓著“餓狼”逼近,那麼終會有一天,你對工作完全失去了信心,工作也會拋棄你,生活上的壞習慣也“積惡成疾”,以後想改也改不過來了。而正確的做法是,理清思路,從根上把問題解決了。

§§§第七節王安石和蘇軾的恩怨

王安石和蘇軾都是北宋時期的著名人物,而且都是少年得誌型。王安石22歲中進士,蘇軾比王安石小16歲,21歲中進士。不過,王安石有年紀大的優勢,所以蘇軾在1057年中進士時,王安石已經在中央國防部群牧司(掌管戰馬的單位)擔任副司長了。後來,兩人各自憑著理想在官場中衝鋒陷陣,二人偶有交往,但隻是官場客套,直到1069年,宋神宗讓王安石變法,兩人的人生才真正有了交集。

王安石變法工作在籌劃階段,需要大量精英。王安石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蘇軾。

王安石叫來蘇軾,略微寒暄幾句,就單刀直入地問:“改革正需要大量人才,你做我的幫手如何?”

蘇軾說:“不知道您到底準備怎麼樣改革?”

王安石就侃侃而談:“小改革是解決不了現在的大問題的,要徹底改變天下的弊端,就要想辦法在差役辦法、稅收辦法、軍事製度、考試製度等方麵作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變革,這樣國家才能富強起來。”

蘇軾搖頭,表示了異議:“我認為治理天下關鍵是在治人心而不是治術,就是說要開啟民智,民智開了,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人心沒改變過來,什麼改革都改不出成果來。您說的這些,除了以才取人我覺得還可以外,其他的都不太認同。”